李成(化名)是上海一家地产基金的高管,最近他的工作重点是寻找券商资管和基金子公司对接合作,模式是将自家的地产基金产品通过资管通道发行。“银证合作的通道费在万五至万八,地产基金支付的费率肯定比它们高,还要看资管眼色,必须符合他们各项门槛条件要求。”他说。
虽然成本增加、条件苛刻,但他仍在努力推动合作。因为一方面,原先的有限合伙在募集费用、支付投资者收益都较高,二是有限合伙产品市场认可度本来就低,并且最近烂产品频繁出现风险,负面影响很大。“背靠金融牌照的产品就相当于隐性增信。”他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
上海优道投资发行的多款有限合伙产品就是典型案例。它的国创能源定增、湖南中德云谷酒店股权收购项目等产品出现兑付困难后,接连还被爆出虚假担保、资金去向不知所踪等问题。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2014年以来,共有5家投资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的有限合伙产品被曝出兑付风险。粗略统计,至少有32.46亿元的资金面临兑付困难。“这只是被曝光的产品,暂时不被市场了解的产品预计更多。”李成说,风险的爆发才刚刚开始。
记者调查发现,在不少有限合伙理财产品幕后,从产品设立、发行等环节,隐藏着一条获利颇丰的利益链条,无论产品发行方,还是销售机构,都是其中的受益者。最终,追逐高收益的投资者则成为这根混乱利益链条的买单者。
究其根本,乱象产生的重要原因是有限合伙理财产品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后,此后的产品设立、募资、管理、风控等环节,皆无监管部门直接负责。不少业内人士期望监管的空白能得到解决。
发行方利益:3%-4%
为什么众人都会瞄上有限合伙理财产品?核心原因是能赚快钱。记者调查获悉,即使资金面较宽松时,通过有限合伙产品融资的总成本约为19%-20%,最终发行方能赚取3%-4%。
记者调查获得的工商资料显示,优道投资注册资本1000万元,成立于2009年11月26日,股东只有雷席珍、雷时珍两位自然人,经营状态显示为“注销”。这家公司自成立以来已经更换三次法定代表人,最近一次是在2013年9月。
另一家爆发兑付问题的深圳中欧温顿基金管理公司,成立于2012年7月20日,也只有张树立、陈立秋两名自然人股东,注册资本为1亿元。深圳融晶基金的情况与中欧温顿类似,股东都是两名自然人。
发行机构实力良莠不齐,正是有限合伙理财产品混乱的首要原因。“与其他金融产品相比,它的门槛很低。”李成说。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调查了解到,目前市场上有限合伙理财产品的发行方主要有三类,一是规模较大的私募股权基金(PE),产品的主要方向是股权投资,通过IPO或并购退出;二是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作为管理人发行,这类产品多以“股权+债权”的模式出现,其中债权部分使用信托架构,股权则是有限合伙架构。
三是各类小投资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发行的产品,绝大多数包装成类似固定收益信托,承诺年化12%-15%收益率,资金投向是房地产、矿产或者艺术品。如优道投资发行的长宁区云古酒店公寓股权投资基金已经发生兑付风险,承诺投资者的收益率为13%。
“对于有限合伙产品,发行方的实力、信用是最核心要素,第三类产品风险极大,我们对投资者的建议是:除知名PE机构、金融机构外,其他有限合伙产品一律不碰。”上海一位熟悉有限合伙的金融业人士说。
多位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按照第三种高风险产品发行方的实质控制人履历,还可归为三类人,首先是出自银行的信贷部门,他们对项目质地、合规和风控较为重视;其次是来自信托、基金和券商派系;再者有第三方理财、民间借贷背景。“最后这一类型更加鱼龙混杂,它们在产品中提到的项目真实性比较值得怀疑。”上述人士说,目前类信托有限合伙理财产品规模,保守估算也在500亿元规模以上。
上海一家第三方理财的高管认同这一数据,他每星期都能接到2-3款有限合伙产品的发行材料。“其中很多产品将成为违约的‘地雷’。”他担忧说。
为什么众人都会瞄上有限合伙理财产品?核心原因是能赚快钱。记者调查获悉,在2013年“钱荒”时,中小地产公司的总融资成本高达22%-25%,即使资金面较宽松时,通过有限合伙产品融资的总成本约为19%-20%,最终发行方能赚取3%-4%。“如果一年发5亿元,就能进账2000万元,对于从金融机构跳出来设立投资公司‘单干’的人,这笔收入诱惑力非常大。”一位业内知情人士说。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