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东透露:“PD-1的临床试验非常费钱,我们今年准备上临床的是三千到五千人,每个病人的费用是13万到15万美元,中国可能会便宜一点,但这个钱不得不花,要大规模地推动临床研究。”
产业化挑战
有心深耕免疫治疗的资本、企业不在少数。近几年PD-1/PD-L1的热度居高不下,除了百时美施贵宝、罗氏、默沙东、阿斯利康等巨头玩家之外,中国布局这一领域的企业竞争也异常激烈。
基石药业首席医学官杨建新指出,PD-1/PD-L1火热的原因有三个:一是广普性,迄今为止对二十多种肿瘤显示出有效性;二是采用这一药物的病人只有一部分,但这部分病人的治疗时间非常长,部分病人可以治愈;三是毒副作用非常小。
不过,截止至目前,全球获批的PD-1/PD-L1产品仅有五个,中国企业申报产品大多处于临床二期、三期阶段,还未有产品正式获批。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约有80多家企业布局PD-1/PD-L1项目,其中较为知名的在20家左右,走在前列的包括信达生物、君实生物、恒瑞医药、百济神州等。
中国工程院院士桑国卫坦言:“中国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有些领域甚至在超越发展。中国的医药创新总体上正从以仿制为主转变到仿创结合的阶段,基础研究和创新转化能力、资本投入水准等存在着差距。”
梁恒表示,“百济神州的BGB-A317预计在2019年上市。产业化挑战主要是药物的小规模到大规模生产怎么把控,毕竟我们是成长期的公司,需要把全球的临床规划做好,三期的设计试验、操作上也会有差异。另外商业化的过程非常复杂,进医保、上临床使用等,需要经验和积累。”
对于资本来说,投资免疫治疗除了医疗领域投资常见的高投入、长周期、高风险之外,产业化的挑战也不小。
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合伙人陆勤超认为,中国免疫治疗产业化面临三大阻力:一、国家对免疫治疗政策法规细则还没有完善;二、这么多产品都在做临床,病人的资源也是掣肘,要看怎么从小病种、小瘤种做突破;三、免疫疗法的定价比较高,暂时进不了医保,只是部分人能够享用,因此个体化治疗的过程也比较复杂,整个应用无法很快普及。
“一个新产品或者一个新技术出来,可能需要十年甚至二十年时间去普及和替换。”她表示,“需要做大量市场教育,CAR-T或者PD-1上市都有这样一个过程,然后再普及应用。”
标的估值有时候则不得不用夸张来形容。
招商证券医药行业首席研究员李珊珊就表示:“一级市场投资是个漫长的过程。而二级市场公认积淀很多的公司大家愿意给溢价,资本市场也接受高估值。现在很多公司估值非常夸张,对我们来讲也觉得太高了,但这的确代表一个产业方向,溢价我们认为是一直存在的。”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