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肖玫丽 广州报道
“目前,心血管疾病谱发生很大变化,以前风湿性心脏病、心瓣膜病占一半,现在冠心病和高血压比较多,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也在增高。”回望自己34年从医生涯,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许顶立总结。
因无法找到十分有效的治疗方式,心衰一直是心血管领域尚未攻克的堡垒,因此对患者及家庭造成巨大经济负担。
近日,由中山大学医药经济研究所、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机构联合发布的研究数据表明,在中国,由心衰引发的年住院次数为1.7次,1年内再次住院率高达69%,次均住院费用3.9万元,为我国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近两倍。
随着新药获批并在医院使用,加上众多社会资本布局心血管疾病预防、康复、管理等产业环节,以及医疗机构推进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心衰治疗将在中国迎来变革。
心衰5年生存率极低
心衰是因心室充盈或射血的任何结构或功能受损导致的一种复杂临床综合征。《心力衰竭》杂志曾经这样评价:在过去的半个世纪,脑血管疾病预防、诊断和管理进步明显,发达国家死亡降低2 /3,急性冠脉综合征、高血压、心律失常的病死率都显著降低。但只有心衰是个例外。
中国流行病学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结果,目前中国大概有1500万心衰患者,是世界上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2009年较大规模的地区性慢性心衰患病率调查显示,中国慢性心衰患病率达到1.61%。住院病死率占心血管疾病住院死亡的40%,高于总体的心血管病死率,约50%的心衰患者在诊断之后的5年内死亡。
许顶立认为,出于三个原因,心衰至少在未来20年内会一直增加。首先,引起心衰的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都呈增加趋势;其次,虽然这些基础疾病得到了较好的治疗和控制,其引发的心肌梗死、脑卒中等抢救成功率显著增加及致死率显著下降,但最终可能都会发展到心衰;第三,心脏功能和年龄相关性很强,中国人均寿命增加,心衰发病率随之增加。
“心脑血管疾病一开始用药物治疗,然后是外科手术、介入治疗,还有其他治疗手段包括心血管预防和康复。现在支架、除颤仪等设备的使用降低了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但心脏毕竟受到了打击,所以会慢慢演变为心衰,心衰患病率因此越来越高。”他说。
从治疗方法上看,20世纪70年代,主要使用强心剂和利尿剂,属于针对心肌收缩力减弱的治疗,之后随着血管扩张剂、神经内分泌抑制剂的出现,治疗手段也一直在更新。
目前,主流的心衰药物治疗为“金三角”方案,其中第一类药是ACEI或ARB,主要作用是改善症状,改善心肌重构,保护心脏;第二类是β-受体阻滞剂,可以降低心脏负担、改善心脏功能,改善预后;第三类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用来改善心肌重构。
然而调查显示,中国心衰患者ACEI的使用情况不容乐观,心衰患者首次出院后半年时,ACEI使用率为58.5%,而到了首次出院1年时,使用率降低一半以上,仅为26.6%。
今年7月底,心衰药物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商品名:诺欣妥®)获国家食药监总局批准上市,并在7月中旬落地中国医院使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是全球首个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在“金三角”中主要替代ACEI。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