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玉兰秀出清雅花姿的季节,烟台书协四届七次理事会如期举行。这一天,我得到了王利亮先生“五一”在画院举办个人书法篆刻展的消息。这个消息,于我多少有些意外。一向淡泊名利的王利亮先生怎么不声不响就搞起了书法篆刻展了呢?然而更加意外的是,擅长篆刻的他,书法作品竟然这么多、这么好,是要让人刮目相看的。在欣赏了他的书法篆刻作品以后,在听他述说了这次展览的前因后果之后,作为二十多年朋友的我,似乎有必要谈一谈我所认识的王利亮先生和他的为人求艺之路了。
为人:见素抱朴性情中人
我与王利亮先生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相识,那时候他在烟台山脚下的风光宾馆当经理,一身戎装,潇洒倜傥,风光无限。后来接触越来越多,便越来越多地感受到他的真诚和纯洁。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真诚和纯洁的品质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以至于像大熊猫一样珍贵。但是,与王利亮先生相交往,你时时刻刻能够感受到他的真诚和善良。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他的身边总是聚集着一批有理想有追求而心地善良的人。他时时感动着朋友,朋友的一点一滴也不时感动着他。他不善饮酒,但是,在酒席桌上,他总是有说不完的精彩段子和欢快而不加掩饰的笑,因此颇受朋友们欢迎。
与朋友相聚的每一天都是单纯而美好的。曾几何时,我们一起看桃花玉兰花盛开,友人雅集,吟诗作对;我们一起到张德政先生的乡间雅居吃酒谈天,写字作画……
去年夏天,王利亮先生和几位朋友到昆嵛山无染寺游玩,具有千年历史的无染寺让他肃然起敬,这里的碧水蓝天和松风林涛让他流连忘返。突然,在一处名胜处,看到了许多镌刻在石碑上的书法作品,其中有烟台书协主席柳志光和张连之先生的作品,镌刻很深的字体上刷满了红红的油漆,油漆斑驳,象婆娑的泪水。书尚在,人已去,王利亮先生感慨万千,眼眶湿润,当天晚上,他辗转难眠,挥笔疾书《游无染寺有感》一诗以志追忆之情:
碧水游鱼追疏影,幽谷林蝉唱清欢。
与君同行无染寺,数点青峰忆前贤。
千古无染洗文脉,十里清流沏茶禅。
松风参破梦寥廓,赤心纵情山水间。
王利亮先生的性情像水一样清纯。他的篆刻作品中有一方“见素抱朴”的印章,天真烂漫,该是他个人灵魂的写照吧?!
求艺:大道无门孜孜以求
我与王利亮先生往来最多的时候大约是世纪之交的那几年,他在某军工企业担任书记。在企业,日常业务全是厂长负责,书记就是闲职。所以,那时候,他有大把的时间搞篆刻,我差不多每天都到他那里向他请教篆刻书法等问题,因此,他应该算我最初的篆刻老师。那时候,烟台篆刻界的几位同仁经常聚集在一起探讨技艺,张建智先生就是大家的师友。大伙坦诚畅怀,互相鉴赏批评,其乐融融。
说起这次展览,王利亮先生笑称全是被朋友“逼迫”所致。去年十月,一位喜欢书画收藏的商界朋友多次鼓动他搞一次书法篆刻展,终于让他觉得如果不搞对不起朋友的期待。身边的朋友给予了他许多无私的帮助,联系展厅,提供展柜,帮忙装裱,这一切对他都是一种鼓励和鞭策。被撩拨起创作冲动的他一发而不可收拾,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他创作了一百二十多幅书法作品,近百方篆刻作品。今年元旦那天,人们都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中,享受天伦之乐,美酒佳肴。他却一头扎进工作室,从上午到大半夜,花了十几个小时创作了四幅八尺条屏的篆书《春江花月夜》。回到家的时候,他已经累得站不起来了。他笑着说:“这半年,我写的书法作品比以前30年的总和还要多。”怀着忐忑的心请烟台书协主席宁兰智先生为其书法作品把关,没有想到受到了宁兰智先生的高度肯定。其实,与他而言,办展览就是一个过程,就是一个逼迫自己加速前进加速创作的驱动力。
在篆刻创作中,有他最新的收获,就是他认真创作了二十几方的佛像印。这些佛像印,用石很杂,有寿山石,有巴林石,有昌化石,还有几方他从老家捡到的一种有着淡绿颜色的小石头,他自己加工成一方方随形的印石。这些佛像印,或坐或立,姿态万千,却笔简意远,透着佛家特有的空灵和淡定。他把对于人生的感悟通过佛像印的创作传递给观者,让人们感受到生活的苦涩和无奈、从容和平静。
如果说创作佛像印的过程是欢快和美好的话,那么创作“对酒当歌”的时候,则更多的是焦虑和冲动。“对酒当歌”印面创作完了以后,心情激动的王利亮先生失眠了,凌晨一点多钟,他披衣起床,将曹操《短歌行》近二百字的全文刻成印章的四面边款。或许是因为在万古云天中与古人对话、与传统的对话的冲动,他心潮激荡,驱刀如笔,一气呵成,此时,天已大亮。
王利亮先生不仅注重修炼“字内功”,对“字外功”的修炼更是下了“苦功”。其实说“苦”,倒不如说是兴趣使然,半点勉强也没有的。他发表的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有120多万字,他撰写的主持词、朗诵诗、歌词等作品许多都获了奖,有些达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这些“字外功”的积累,为他书法创作的厚积薄发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这次展览作品中,有十几幅大篆作品写的都是他的自作诗。因此,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创作出这么多高质量的书法篆刻作品,也就没有什么可“惊诧”的了。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