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晚期祭红釉大瓶
收藏民窑几十年,滴滴心血浸其间,回忆亲历桩桩事,三天三夜道不完。
工薪阶层,财力有限,省吃俭用,为淘古玩。只要闻得一声召唤,披星戴月,顶风冒雨,乌蒙磅礴走泥丸。见识瓷器种种,尽显文化万千:梅瓶赏瓶天球瓶,笔筒花觚将军罐,器型美轮美奂;青花豆青釉里红,粉彩硬彩加窑变,颜色五彩斑斓;孟子问津,竹林七贤,富贵绵绵到白头,百鸟朝凤在人间,画片百看不厌。打了眼,悔青肠子,懊恼不已,怨人怨地怨老天,骂猪骂狗骂卖家鬼话连篇,恨不得抽自己俩大耳刮子,躺在床上,彻夜难眠。捡了漏儿,灯下把玩,浮想联翩,幻象匠人画师辛勤劳作汗流满面,感叹时光如梭岁月无常变幻,若再喝上几口小酒儿,欲醉欲仙,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不管味道咸,还是味道淡,不尝遍苦辣酸甜,人生经历岂不浮浅?过了十五是十六,过了今年是明年,莫道今日复明日,太阳每天都新鲜。
闲话少扯,书归正传。世间凡事,一切随缘。
撒大网设上线 收瓷器讲缘分
我收藏瓷器的缘分,源自马未都。20世纪80年代,马未都还不是赫赫有名的收藏家,而是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曾出任我第一本小说集《拥抱爱情》的责编。有一天我到他家串门,客厅里有一个欲与屋顶试比高的展示柜,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瓷器。他指着一个青瓷碗,考我是哪个年代的?我说宋代的。他又指着一个青花小花觚问是哪个年代的?我说明代的。他有些惊讶:“你是不是学过文物鉴定?”我说没有,瞎蒙的。那时,我在报社农村部当记者,时常下乡采访。于是他建议我,可以顺便在民间收购一些瓷器。从此,开始了我的收藏之旅。
搞收藏一要有眼力,二要有财力。我一无眼力,二无财力,有的仅仅是兴趣成人后对收藏瓷器十分感兴趣,或许是潜意识里欲弥补少年时的遗憾吧。
既然没有眼力和财力,我就从价格低、易辨认、风险小的民窑入手,后来逐渐将民窑变为“专攻”,把辨别民窑新老的几个关键环节如火石红、圈足磨痕、釉面光泽、画片风格、颜色用料、手头儿重量等,都研究得比较透了。 2/6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