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老艺人介绍,当时盛况空前,全镇几乎倾巷出动,方圆百里的百姓也闻风而来。当地流传着“扔下牲口撇下筐,庄里传出渔鼓腔”“不娶老婆不睡觉,就是落不下渔鼓调”的说法。如遇灾荒年月,艺人们便携带渔鼓外出逃荒,演唱糊口。就这样,时演时停的状况一直延续了若干年。
“解放后,在党的‘双百’方针指引下,渔鼓戏有了更大发展,曾一度成为沾化境内和流布地区城乡赶会、逢年闹节的主要艺术形式,胡营刘汉三剧团也陆续发展到了60人。老艺人边洪志还曾代表刘汉三剧团参加了全省地方戏剧座谈会。”王春贞介绍,1957年后,因历史的原因和随之而来的自然灾害,业余戏班相继撤消,大规模的演出活动由此中断,仅散见于民间小型娱乐,渔鼓戏的保护、传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进入新世纪,国家相继出台政策,挖掘民族文化遗产,沾化渔鼓戏迎来了又一个春天。2006年3月,沾化县组织有关人员会同滨州市有关专家深入胡营村,与当时仅存的四位老艺人边洪志、边洪臣、边希庄、刘尊禄等同吃同住一个多月,终将老艺人所能记忆的《二度》《三度》《蓝关》《出家》《西游记》《魏征斩小白龙》《唐王游阴》《高老庄》等多个剧目整理完毕,并发现了当年演出时的部分服装、道具、乐器和道观旧址。
在此基础上,沾化县文化部门对民间健在的老艺人进行抢救性录音、录像,就渔鼓戏今后的发展方向,如何进一步挖掘整理,如何保护等问题,吸收了有关专家意见和建议。同时,决定成立沾化渔鼓戏剧团,专门招录了13名优秀的戏校毕业生。并先后拨付资金160余万元,挖掘整理渔鼓戏的资料、曲谱、文字,制作部分音像资料,同时帮助剧团更新音响、乐器设备,添置服装、道具,建设高标准排练厅,为渔鼓戏剧团的演出创造了条件。
近年来,沾化渔鼓戏剧团对传统渔鼓戏进行了一系列改进,排演了一批新剧目,其中,郑板桥系列剧《追龙缸》、《打板桥》、《审衙役》与新编现代剧《墙角》,均获全国小戏最高奖“中国戏剧奖 小戏小品奖”一等奖。去年,沾化渔鼓戏新编现代剧目《冬枣树下》获得山东省文艺精品工程奖。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