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济南8月28日讯(记者 于潇潇)“文化产业是个高附加值产业。山东如何在未来二十年中国文化产业的黄金期中把握机会,是个需要思考的问题。”北京新元文智集团董事长刘德良说。
28日下午,第五届山东文博会的首场论坛——首届国际创意设计(山东)论坛在山东大厦召开。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共同为山东文化创意产业出谋划策。
“现在,文化产业也面临转方式调结构,创意设计非常重要,但是大家对创意的认识还不足。”谈到山东文化创意产业,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新经济与新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昶说。而山东工艺美院院长潘鲁峰则更“不客气”,他直言,“山东传统产业由于设计创新缺位,文化优势不明显,品牌意识缺乏而面临发展瓶颈。”
潘鲁峰一口气列举了设计缺位给山东产业发展带来的问题:由代工制造向原创设计转型的能力较弱、不能有效发掘和应对本土文化需求、产业未能做到充分融合与拓展、文化不能融入本土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山东海岱文明久远深厚,有包容开放的齐文化和稳重厚朴的鲁文化。截至2014年7月,全省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69项,名列全国前茅。”潘鲁生说,但是现在山东“端着金饭碗讨饭”,有丰厚的文化资源但是缺少设计和转化。
关于这个问题,刘德良也注意到了,他分析认为,山东一直被称为文化大省,但山东所谓的文化是“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流传了几千年,不具有“原创性”和“排他性”。而文化创意产业提倡“原创性”,同时需要通过技术创新把文化形态表现出来,并通过技术终端传递给消费者。这些方面山东都比较缺乏。“山东不能躺在传统文化上,而应该想如何去创新,做基于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原创内容。” 刘德良说。
而如何做到”原创性“,在场的多位专家都谈到,培养创意人才尤为重要。专家们认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大体上可分为三个类型:技术创新型人才、创意产业管理型人才和经营型人才。而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结构失衡的现象较为严重,制约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
对此,潘鲁生认为,就山东省而言,首要的是构建以文化传承为核心、分类发展的设计教育体系和特色。
同时,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提醒,做好文化产业还需开发满足生活方式的产品,支持产品收费的技术,并以企业为主体,立足于某个领域实行专业化运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