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跨入文明曙光
河姆渡文化猪纹陶钵
为期四个月的 “越地宝藏——100件文物讲述浙江故事”, 6月8日在浙江省博物馆展出。浙博史无前例地请出全省36家文博机构百件(组)珍贵文物。从史前到明清,如同穿越五千年浙江历史。特别约请浙江博物馆馆员裴媛媛女士,以走出蒙昧、精勤耕战、陶瓷之路、梵音声声、武林旧事、走向自省六个主题撰文,连载六期呈现此次展览的深刻文化内涵。
浙江自100万年前,就已经有人类活动的痕迹。从1万年前开始,新石器文化在这片土地上发展起来,有长江下游及东南沿海地区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上山文化,有器物组合、制陶技术、彩陶风格自成一体的跨湖桥文化,还有为研究农耕、畜牧、建筑、纺织、艺术提供珍贵史前实物的河姆渡文化,并在良渚文化时期达到顶峰,出现了明显的等级分化,最早跨入了文明曙光,走出原始蒙昧。
作为长江流域典型生态模式的河姆渡文化,于1973年在宁波余姚的河姆渡镇被发现,当时出土了文物6700余件,它的发现,被学术界公认为中国20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双鸟朝阳纹象牙蝶形器,是河姆渡出土文物中象牙质地实物最大的一件,器身上贯穿六个小孔,有残断的痕迹,它的正面刻画的是:两只尖嘴喙的鸟在朝着五个同心圆太阳鸣啼的样子,它们的翅膀融合在太阳的火焰纹中,这应当与原始时期盛行其地的鸟田有关。鸟田传说发生于舜、禹时代的江浙沼泽地区。东汉时王充《论衡》曾记:“禹葬于会稽,写为之田”;至今的绍兴(古代的会稽)仍能见到大批南迁越冬的燕子。河姆渡人生活在多鸟的林边泽地,在原始社会采集食物阶段,人们在采集过程中见到这些追寻温暖阳光的候鸟在水田里寻食、嘴撅,客观上使得野生的可食植物更加繁茂。这种情况下,人们逐渐开始迷信鸟的神力,从而引为图腾,并刻画出阳鸟的形象。关于其题材,有“双鸟朝阳”、“双鸟日”等说法。周边还刻有弧线、点线纹样,连接穿孔,环绕在双鸟周围,穿孔周围有一些凸起及纵向凹槽,应为穿绳绑缚之用。蝶形器有石制、木制、骨制的,因为外形似蝴蝶、两翼展开而得名。这件虽然不是完整器,但却是河姆渡文化蝶形器中选料最讲究、制作工艺最精细、纹饰最详尽的,是河姆渡人精湛雕刻工艺的体现。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