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管控下的代价:商家产品质量堪忧
“商家看中的是拼多多的流量,如果上架的商品成了爆款,商家在短期内能做大订单规模,争取到更大的议价能力。”一位拼多多商家向南都记者表示,与传统电商相比,拼多多的进入门槛不高,传统电商流量太贵,但如果不投钱做排名,订单量就很少;其次,传统电商平台比较成熟,除非投入大笔营销费用,否则也很难实现短爆发、大量订单、少SK U的模式。而拼多多在初始阶段,为吸引商家入驻,曾开出了“零保证金”、“零门槛”等条件。
“拼多多的进入门槛不高,但在之后的运营过程中,隐性成本还是让人吃不消。”上述商家向南都记者透露,商家一般不会有太多的库存现货,但如果拼多多上架的商品突然成了爆款,库存就很容易不够,中小型的商家就会出现货不够发单的情况,这时就会受到拼多多平台的罚款。
南都记者在拼多多商家后台规则中心发现了一系列的处罚条目与规则:售假、描述不符、服务不达标、延迟发货、虚假发货、欺诈发货等项目,均被列入处罚范围。比如,未在约定时间(48小时)内发货,或者超时没有揽件记录会判定为延迟发货,将处罚一张3元无门槛现金券(赔付给每个消费者)。
“拼多多之所以要出这么严格的一个规则,是因为没有这样的时间窗口去做品牌治理。我们只能用一个相对比较激烈的方式,让好的(产品)更快地上去,让差的更快地淘汰。你既然伤害了消费者,就应该去赔付和补偿给消费者。”拼多多有关负责人达达这样向南都记者解释。
但不少商家则认为,惩罚制度太苛刻,“利润才几毛钱,一个消费者一张3元的无门槛现金券,就相当于是一张订单的几倍利润。”更何况,“拼多多上的订单往往几百上千,很难一次性备足货。而物流环节,又是由第三方快递公司控制的,有些违规并不是商家主观造成的。”
显然,拼多多的隐性成本超出了平台商家当初的预期,但即便要退出平台,退出门槛也较高,尤其是对于被罚款过的商家。“不仅所有订单要完成发货,并且30天内没有售后纠纷,平台才会退回押金,整个过程大概2-3月,很容易导致资金周转问题。”
在成本“悬崖边走路”:质量“掺水”消费者吃闷亏
有拼多多内部员工告诉南都记者,拼多多对于价格管控很严格,更低的价格更容易拿到更高的流量。
但是,“在如此低的毛利下,商家要遵守拼多多‘条件近乎苛刻’的管理规则而不受处罚,简直是在悬崖边走路,这需要相当成熟的运作模式和供应链资源整合能力。”一位零售业分析人士表示,但就目前来说,拼多多平台上的商家大部分是中小企业或个体经营者,并不具备这样的管理能力。
那么,面对这么大的成本压力,拼多多的商家会怎么办?
“牛仔裤少一些铆钉和皱褶就可以把价格压低很多,对于很多三四线城市的消费者而言,价格才是他们考虑的主要因素。”拼多多员工向南都记者透露。此外,也有商家表示,采购一些色牢度、甲醛的检测不达标的布料,也是降低成本的手段。
对此,拼多多有关负责人达达告诉南都记者,拼多多的主要用户定位并不是用惯了高价高质产品的中高收入用户,而是那些平时逛京东天猫都有可能嫌贵,甚至不会使用网购的人。质量有保障这件事平台还可以控制,但质量高低的评价却受个人预期影响很大。“28包29块的纸巾与德宝相比自然是质量差,但与许多农村小商铺卖的粗糙产品相比却已经是物美价廉。质量有保障这件事平台还可以控制,但质量高低的评价却受个人预期影响很大。”
不过,还有一部分商家选择了山寨、假冒伪劣、三无产品。南都记者发现,拼多多平台上一款3.3元的上好茶,无生产日期和生产厂家,虽然有Q S食品生产许可证,但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无法查到这串证书编号。
还有一款拼购价9.9元的儿童纸尿裤,从包装到名称看起来都神似“帮宝适”(Pampers),但它的实际名称为“Paonmepors”。而“米家新品U盘”,实际上是品牌为“米家新品”出品的U盘。
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数据,2016年拼多多投诉量居行业第一,高达13 .12%。而2017年,拼多多因质量差被投诉的事件并没有得到改善,解决率仅仅过半。南都记者梳理发现,关于拼多多的投诉主要有两类:用户投诉其商品质量差、虚假宣传、假货、客服态度差等问题;平台的商家诉讼其恶意罚款、冻结货款。
虽然拼多多规则上也说明消费者可以无理由退换,但南都记者了解到,由于退换的快递费需要消费者自理,9.9元的商品退货成本可能需要10多元,所以消费者往往选择“吃闷亏忍下”。
拼多多以“两高一低(低价、高流量、高标准)的策略,将商家、快递公司、消费者吸引到平台上,但最终又将风险转嫁给了他们”。在上述商业分析人士看来,这并不是一个健康的商业运作模式。
一张大蒜订单在拼多多的成本
拼团价5斤9.6元
收购价1元左右/斤
物流费用3.5元/单
快递报价:50单-100单/天,3-3.5元/单;1000单以上/天,可谈到2.6元-2.8元/单。
人工费0.4元
快递包装费1.3元
利润0.3元至0.5元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