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晨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创业公司要想长久发展,最初的起步阶段最为重要,而这自然就需要得到大量的投资和关注度。
“虚报融资额度,恰恰能达到这一目的。”张晨坦言,这甚至已经成为了业内“公开的秘密”。
有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国内80%以上的创业公司都存在虚报融资金额的情况。
同样在创业圈打拼多年的业内人士蔡小飞向法治周末记者进一步解释称,创业公司利用虚报的高额融资来证明业界对其关注度和大好的发展前景,同时意在打消一些投资者的顾虑,吸引投资,而虚假的高额融资也能加大创业公司与投资方谈判的筹码。
此外,蔡小飞强调,创业公司虚报高额融资,也是为了“唬”住竞争对手,力图在同行业内提升地位与知名度,为产品吸引更多的用户,同时也有资本进行宣传和招纳人才。
企业虚报融资额的情况越来越浮夸。
据张晨介绍,有些企业明明只融了100万元,却对外宣称融了500万元;明明融的是人民币,却宣称是美元;还有不少企业将根据业绩情况分阶段到位的投资额变成一次性融资额来“充数”……
蔡小飞也直言,企业的“胆子”越来越大,从最初将190万元说成是200万元这种“抹去零头凑个整”,到后来的金额翻数倍虚报,还有的企业甚至将企业的估值作为融资额来虚假宣传。
圈内·博弈
谈及数据造假,张欢频频摇头苦笑。
“其实对于虚报融资额,我一开始是拒绝的。”也许是觉得这一话题过于“沉重”,张欢用套用广告词的方式向法治周末记者讲述了自己和朋友虚报融资金额的经历。
由于朋友有资源,张欢和朋友的创业公司主打的是线上与线下并行的特色茶饮品与茶具销售。原本以为这会是一个冷门行业,却遗憾地发现,这一领域早已有多家创业公司涉足。
“怎样才能从众多公司中脱颖而出?除了要有优质的产品、创意,宣传推广和操作团队也非常重要,但这些都需要钱。”
张欢和朋友最初投入的启动资金很快便所剩无几,为了尽快拉到投资,除了不断做好产品和网络宣传外,他们制作了企业BP(商业计划书)并通过网络、 中关村 融资创业平台等向众多投资机构和投资人“毛遂自荐”。
相比创业浪潮中很多因为没有得到投资而“胎死腹中”的公司,张欢他们还算幸运,最终得到了两家投资机构共120万元的投资款。
对于一个刚刚起步的小型创业公司,当时的这笔融资款已经算是“巨款”,但一些规模相当的竞争对手公布的融资数据却着实令张欢吓了一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