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的挑战=迟迟无法大规模启动的电动车市场+强劲的电动车竞争+有待提升的管理和制造能力。这或许是王传福对于未来的一次大豪赌。
这或许是王传福对于未来的一次大豪赌。
王传福要在H股市场增发20%新股吗?联想到其资金链问题受人诟病久矣,而现在似乎愈发严峻的局面,这样的消息颇有几分可信。
消息来自3月末,彭博社一篇援引知情人士的报道。报道称,比亚迪(1211.HK)已提出申请,于H股市场增发20%新股,预期发行新股股数达1.586亿,估计集资额约72亿至76亿港元。报道指出,所筹集的资金将会用作一般投资,以及扩大电动汽车及巴士产能,配股集资亦可提升公司资本实力。
比亚迪曾在资本市场2008年金融危机正盛之时,向“股神”巴菲特定向增发18亿港元;2011年比亚迪“流血”回归A股,融资11.52亿元人民币,以填债务深壑。但相比此次传出的逾70亿港元的融资额,前两次可谓保守之极。
《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记者查阅了比亚迪在3月19日公布的2013年度报告,发现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从2009年的8%,一路飙升至2013年的94%。而在行业内,包括整车企业和零部件企业,汽车制造业的行业资产负债率一般都在50%到60%之间。
同时,报告还显示,比亚迪的净利润率从2009年的10%,连年下降到2012年的0.2%,直到去年才略微回升到1%。而体现企业资产变现能力的资金流动比率也只有0.69。
比亚迪所涉猎的核心业务,太阳能亏损巨大、前景不明,处于迅速收缩状态;电池业务发展稳定,但不会出现爆发性增长;只有占据半壁江山的汽车业务发展迅速,但受政策和市场环境的阴晴不定影响最大。
就在不久前,比亚迪发出今年首季盈警,预期首季盈利急跌介乎86.65%至95.55%,主因是受2013年下半年汽车节能补贴政策变化的影响,内地汽车市场需求结构出现一定变化,其中低端车型受影响最为显著,自主品牌市场份额有所下滑,令集团传统汽车业务也受影响。
而在市场下行的情况下,比亚迪拓展汽车业务的策略也有饮鸩止渴之嫌。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面对新能源推广中的地方保护,比亚迪采取投资建厂的形式换取地方政府开放市场,目前已在全国7个城市有新能源整车工厂。
这看起来像个讨巧的办法:按照相关政策要求,整车企业异地建厂必须要在当地兼并重组一家具有生产资质的企业。比亚迪对此也承认,其对外投资的合资公司大多只是投资额只需几千万元的汽车组装厂,而并非真正的汽车制造厂,以至于被指为“与其说是投资策略,不如说是一种营销模式”。
但即使如此,这种遍地开花的布局仍将不可避免地带来制造成本、管理成本的上升。而且,虽然比亚迪的电动大巴能够进入建厂当地政府的采购名单,但政府的采购数量,却并不确定,这也是牵制比亚迪因规模不经济而导致成本上升的重要因素。
比亚迪为了维持资金链,甚至不得不重振老本行代工业务。但对于比亚迪漫长庞大的产业链来说,代工所创造的资金也许是杯水车薪,比亚迪2013年的净利润有所微升,但也只有1%,相当于2009年的十分之一。
好的迹象是,城市拥堵加剧雾霾等背景,推动了政策对新能源汽车的扶植。2014年2月,财政部等四部委联合发布通知,纯电动和插电混合动力乘用车2014年和2015年的补助标准将在原政策基础上分别上调5%和10%,同时明确2015年政策到期后,中央财政将继续予以补贴。这也让比亚迪敢于放言计划在2014年销售2万辆新能源汽车。
而此次传出的巨额融资计划如果坐实,应是王传福对于未来的一次大豪赌。钱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但比亚迪真正的挑战是迟迟无法大规模启动的电动车市场,日益增加的强劲的电动车竞争对手,还有其有待提升的管理和制造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