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晓杰
通讯员 孙宝庚 文/图
今年以来,奎文区大虞街道通过打造“睦邻义剪”志愿服务品牌,用“小切口”突破服务“大民生”,让“美好大虞”的建设成果精准触达每一位居民,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基层治理创新实践。
建强联动机制,夯实服务“硬支撑”。街道坚持系统思维,构建“党建+阵地+社区”三维联动组织体系,推动服务资源高效整合。党建引领定向,以“邻里守望”志愿服务项目为依托,充分发挥孙家社区试点优势,建立“社区党委+党支部+党员先锋岗”三级责任链。虞中社区依托“红色网格”体系,设立“党员义剪先锋岗”,组织党员志愿者建立“需求摸排—服务对接—回访跟进”全流程机制,为行动不便老人提供上门义剪。多元主体协同,整合“五老”志愿者、青年大学生、爱心商户等力量,组建3支专业化义剪志愿服务队,形成“1+N”服务矩阵,同步将“虞小暖”亲邻驿站纳入服务网络,提升服务承载力。品牌统筹赋能,将义剪服务纳入“美好大舞台”治理品牌体系,在8处“大舞台”活动场地配套设置义剪服务区,“虞小暖”亲邻驿站作为主阵地,每月固定开展“睦邻义剪”活动,推动服务常态长效。
创新供给模式,实现服务“精准滴灌”。街道聚焦群众需求痛点,联动虞中社区“虞小暖”亲邻驿站创新推出“三类服务模式”,实现服务精准触达。固定阵地“常态化”服务,在各社区群众大舞台、“虞小暖”亲邻驿站同步设立“爱心义剪点”,不定期开展主题服务活动。融合服务“一站式”体验,推动义剪与义诊、非遗体验等服务融合开展。福寿街社区联动“未成年人关爱服务站”,在为家长提供义剪的同时,组织志愿者陪伴孩子,实现“家长省心、孩子安心、服务暖心”的三重效果。
健全激励体系,激发服务“内生动力”。街道联动各社区“虞小暖”亲邻驿站,以虞中社区为主体,通过制度创新构建“爱心循环”长效机制。建立积分激励制度,推行“一创四换”机制,志愿者凭服务时长可兑换活动场地、实物或服务,还可优先使用驿站图书角、社区共享空间等设施。集聚优质服务资源,街道开展“睦邻义剪·星光志愿者成长计划”,吸纳理发志愿者、党员志愿者、大学生志愿者等,建立“星光·引航者”“星光·守护者”“星光·追光者”睦邻义剪志愿者团队,实现居民社会共建、校社共建,让社区志愿者由实习到专业,最终成长为社区治理合伙人,服务影响力持续扩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