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莒县沭河湿地公园旁的官庄大集早早热闹起来。不远处的沭河大桥(当地人称“官河口桥”)下,一抹抹鲜艳的色彩格外“吸睛”。空地上,数十位身着秧歌服的中老年妇女正忙着整理裙摆;围坐在周边的乐手们调试着手中的乐器,红色手风琴上的白色琴键已泛出老象牙般的温润光泽,一把把褐色油漆二胡已被磨出竹质原色;几位乐手面前摊开的手抄乐谱纸页泛黄,字迹依然工整清晰,一场属于乡村百姓的“文化盛宴”在晨光中酝酿待发。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上午9时许,随着《歌唱祖国》的旋律响起,莒县官河口百姓大舞台民间艺术团的国庆专场演出拉开帷幕。75岁的艺术团团长王洪任站在乐队中央打着节拍,身旁20多位银发乐手手持二胡、手风琴、竖笛、柳琴等专注地演奏。悠扬的乐声传向远方,吸引了路人的目光。
平整的地面铺上红毯便是演出的舞台,一条挂在两棵树间的“官河口百姓大舞台”红色条幅在微风中轻扬。观众席是随性的,有倚着电动三轮车的中年夫妇,还有抱着孙辈坐在马扎上的奶奶。
“官庄大集农历每月逢三、八开集,我们利用逢集人多的时候组织公益演出,一年四季不断,已经坚持了2年。”王洪任笑着说。
76岁的杨兆志老人把自行车停稳后,用手背拭去额角的汗珠,寻了个靠前的位置站到一旁。今天他特意从浮来山街道前官庄村骑行10公里,就为赶上艺术团的开幕演出。“怕错过开场,吃完早饭就收拾出门了。”他笑着说。
演出渐渐进入高潮,一首首经典老歌接连上演。当《映山红》的旋律响起时,台下不少观众跟着轻声哼唱,有的还忍不住举起手机记录这热闹的场面。
“这些老人太不容易了,都是凭着一股子热爱在坚持。”家住陵阳街道西汪头村的马宝全今年61岁,是艺术团的“铁杆粉丝”。他告诉记者,自己平时就喜欢听红色歌曲和经典老歌,自从发现艺术团的演出后,只要有空就会来。“他们的演奏和演唱虽然不是专业水平,但每一个音符、每一句歌词都透着真诚,听得人心里暖和。”
家住刘官庄镇后于家庄村的于义秀今年70岁,是艺术团的发起人。说起艺术团的由来,他打开了话匣子。于义秀告诉记者,他从年轻时便爱好民族乐器演奏,工作之余喜欢组织爱好者们坐在一起吹拉弹唱,10年前在村里组织了民间艺术团,每当逢年过节,就组织村民在村里的文化广场上进行演出,深受村民的欢迎。2023年夏天,他发现离家不远处的官河口桥下每天都有不少村民来歇脚乘凉、打牌下棋。当时,他和村里几位喜欢拉二胡的老伙计商量,可以趁着空闲来这儿演奏娱乐,既能陶冶情操,又能给大家添点乐子。没想到的是,第一次演奏就吸引了不少前来赶集的村民围观,还有人主动提出想加入。
“一开始就我们三五个人,拉些简单的曲子。后来,周边村里喜欢唱歌的中老年人听说了,也过来加入。再到后来,秧歌队、广场舞队也来了,队伍慢慢就壮大起来。”于义秀说,现在艺术团有50多人,成员来自周边近20个村,年纪最大的80多岁,最小的也有50多岁,大家都是农民出身,平日里忙着种地、照顾家人,到了演出的时候,就放下手里的活计,准时赶来,最多时可达到80多人。
演出间隙,于义秀走到一旁和观众聊了起来。看到大家热情高涨的神情,他脸上满是欣慰。“只要大家喜欢,只要老百姓欢迎,我们就会一直办下去,把这个‘草根舞台’搭得越来越大,让更多的老百姓能看到我们老年人的幸福生活。”于义秀站在喧闹的人群边缘,目光掠过近千张陶醉的面庞笑着说。
时间临近中午,演出接近尾声。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旋律响起时,台上的演员和台下的观众齐声合唱,嘹亮的歌声在大桥下回荡。阳光从桥边斜照在乐器磨损的漆面上,照在老人花白的鬓角上,也照在那些随音乐摇晃的草帽上。此时的官庄大集,不仅有烟火气,更有了浓浓的文化味。这群热爱艺术的老人,正用自己的方式奏响乡村幸福生活的美好乐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