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气息漫遍宁阳县伏山镇纪刘村。汶河碧波轻拂田埂,将庄稼映照得愈发鲜亮;兖州大安飞机场北侧济微高速宁阳连接线旁,宁阳北收费站与服务区车流有序,红色标牌上“纪刘村欢迎您”六个白字格外醒目,与村内新竣工的沥青大街无缝衔接,彻底终结“雨天踩泥”的旧困扰;庄北、庄南景观节点草木繁茂,4条主干道文化墙上粉刷一新、整齐划一,“大禹治水”彩绘鲜活灵动,“百善孝为先”的红色标语与挂着红灯笼的农家院落相映成趣;村南陈家林近百棵古柏挺拔苍翠,既是守护村庄的“生态卫士”,更承载着这片土地代代相传的深厚文脉。
谁能想到,这幅“生态宜居、文脉厚重”的乡村振兴图景,多年前还是“雨天陷泥、干旱缺灌”的落后模样?在村党支部书记刘庆营的带领下,纪刘村锚定“生态美、文脉兴、百姓富”目标,以实干破解发展难题,以文脉筑牢精神根基,以文旅谋划长远未来,将美好愿景一步步变为村民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
实干筑根基,旧村焕新颜
“以前雨天出门,鞋上的泥能坠得脚发沉,农用车陷进泥坑,好几个人都推不动;天旱时,玉米叶子卷成筒,只能盼着下雨。”提及二十年前的纪刘村,村民们的记忆仍清晰深刻。彼时,薄弱的基础设施是村庄发展的“拦路虎”,直到和美乡村建设启动,纪刘村才迎来“蝶变”的关键契机。
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与县政协包村书记的帮扶下,纪刘村投入120余万元推进民生工程:新建的幸福广场上,健身器材排列整齐,墙面印着“我运动 我健康 我快乐”的彩色标语,清晨傍晚总有村民在此舒展筋骨,笑声与器械运转声交织成活力乐章;文明广场的墙体上,“仁义礼智信”五个大字端庄醒目,搭配传统美德插画,成了村民茶余饭后学习、交流的“露天课堂”;升级后的村院文化广场与村委办公楼相连,村委门口“听党话 跟党走”的红色标语熠熠生辉,时刻提醒着村民好日子的来路。此外,新修的济微高速宁阳连线路段打通村庄对外“快车道”,彻底解决“出行难”;改造后的村委办公场所功能齐全,两处景观节点与花池一条街同步建成,超万棵花草苗木让村庄颜值显著提升,处处透着宜居气息。
短短一年,纪刘村彻底告别“出行难、休闲难”,还先后承接全镇三次现场会,建设成效获一致认可。这份“蜕变答卷”的背后,是全村人的同心合力:2003年五条大街水泥硬化、2015年幸福院投用、2020年全村“户户通”硬化,每个关键节点都有村民、乡贤捐款捐物、献计献策。这些善举被记录在村功德榜、存档于村史馆,成为纪刘村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
文脉赋新能,故事活乡村
纪刘村的文脉,藏在古柏的年轮里,浸在世代相传的故事中,更融在随处可见的标语与场景里。村南几百年历史的陈家林里,百棵古柏,是村庄最珍贵的“活遗产”——老人们常说,这些柏树与禹王庙“夫妻柏”同源,早年还和云山、汶上卧佛山组成“三角地标”,为过往行人指引方向。上世纪70年代,这里是生产队开会、说书人传唱的聚集地,孩子们放学后在树荫下读书,古柏的影子里藏着几代人的童年记忆。
在村庄建设中,刘庆营始终将“护文脉”放在首位:规划道路时特意绕开疑似大禹时期的古河道,避免破坏遗迹;绿化选苗优先挑选与古柏适配的品种,让新绿与古木形成“文脉呼应”;就连墙面标语都精心设计,主干道的“书香纪刘 孝善之乡”“百善孝为先”、广场的“仁义礼智信”、村委门口的“听党话 跟党走”,不仅是文字符号,更成了村民的行为准则。如今,陈家林周边增设了文化保护标识与休憩石凳,成了村民怀旧聊天的好去处;文化广场展柜里陈列着老式纺车、木质梭子,展板详细讲述鸿宾先生办学、陈兆宝织布的故事,让文脉有了可触可感的载体。
更动人的文脉故事,藏在村民口口相传的人物里。百年前,鸿宾先生在村里办起学堂,立下“穷人求学分文不收”的规矩——课上传授《三字经》《千字文》等,课下带学生下田学农耕,“仁义礼智信”“百善孝为先”的理念自此扎根,“书香世家”“书香孝善之乡”的名号也随之兴起,他培养的人才(包括自己的几个孙子)遍布全国各地,“桃李满天下”成了方圆百里的佳话;解放前,其子陈兆宝依托汶河沿岸优质棉麻,钻研出独特织布技艺,他织的“汶阳白洋布”,融入汶河波纹、麦浪元素,既质感上乘,又满是家乡印记,那时村里家家有织布机,还修建地下印子织布室躲避灾害与战乱,布料远销济宁、临沂、枣庄等周边市区;后来陈兆宝远赴通商,凭实在品质与诚信态度打开市场;解放前40年代,他的孙子更在青岛开设商铺,将“汶阳白洋布”销往海外,让纪刘人的手艺与品格走向更远的地方。为让这些故事传承下去,村里的研学活动中,志愿者会带孩子们在古柏下听孝善传说、学传统纺纱,让文脉在互动中代代相传。
村里的“文化名片”不止于此:纪兴兰、纪大妮身高2.23米,凭借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闯进山东省女子篮球队,在赛场上为国争光,她们的照片挂在村史馆显眼位置,成了孩子们的“励志偶像”;张家唢呐队三代人,是纪刘村人人认可的“流动文化站”,早在2017年2月10日就被《爱宁阳》以《记忆传承·一生为笙》专题报道,成了村里文化传承的亮眼名片。他们奏欢快旋律添喜气,吹庄重曲调增韵味,用唢呐声串联邻里情感,让乡村生活满溢鲜活烟火气;如今三代人接力传艺,不仅守住了老手艺,更让这份带着乡土温度的文化记忆在村里代代延续。
乘势谋发展,未来更可期
如今的纪刘村,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成功纳入“齐鲁样板汶禹片区”规划,济微高速宁阳北收费站直接建在村内,交通优势大幅凸显。2025年,村“两委”经党员群众代表大会商议,再投100余万元推进新一轮建设:五条大街沥青路面已全部完工,50盏高标准路灯、60个路口摄像头、村口村标等项目正稳步推进,村庄的宜居度与安全性将进一步提升;后续还计划围绕“孝善文化”升级广场设施,增设孝善故事彩绘墙,让“仁义礼智信”的文化氛围更浓厚。
纪刘村产业根基扎实、势头强劲:庄北养猪厂、沙坑鱼塘运营井然,以稳定产出为村民带来持续收益;庄南四面采光大棚内蔬菜藤蔓旺盛,相邻大蒜基地绿意盎然,满眼丰收希望,为全镇“汶禹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区”建设筑牢产业根基。
2026年,纪刘村将依托宁阳济微高速宁阳北收费站落户村内的交通优势,主动突破传统种植局限,以“无公害”标准重塑产业结构,全力在宁阳县伏山镇“汶禹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建设”中“打头阵、作表率”,争做乡村产业升级的“领头雁”。村里明确规划在庄东1号路两侧,同步推进三大产业板块:布局有机蔬菜种植区、打造沉浸式有机蔬菜采摘园、开辟特色药材种植区。
从就业带动来看,该批产业项目投用后,预计可创造100-200个就业岗位,覆盖农技管护、园区接待、药材种植与初加工等领域,优先吸纳村内留守劳动力,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通过多元产业组合为乡村发展注入更强劲的新动能。
近期,周边村庄的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常来纪刘村“取经”——他们沿汶河步道感受生态变化,在“百善孝为先”“听党话 跟党走 感党恩”等标语前品味文化内涵,走进广场、街巷察看建设成果,纷纷表示要借鉴纪刘村“实干+文脉”的发展模式,共同为“齐鲁样板汶禹片区”建设发力。
汶河碧波不息,古柏苍翠延年。丰收时节的纪刘村,田埂上满是丰收的喜悦,街巷里藏着发展的底气,标语中透着精神的力量。未来,纪刘村将继续以汶禹文化为魂、以实干精神为翼,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将“生态美、文脉兴、百姓富”的画卷绘得更加鲜艳动人。(通讯员 陈恒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