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东    国内    社会    教育    旅游    房产    娱乐    企讯    女人    财经    科技    健康    家居  

 

 首页 > 资讯频道 > 新农村 > 正文
   

庆云县:粮满仓 药飘香 鱼虾肥

2025-09-26 08:25:07  |  来源:  |  作者:  |  阅读:  字号: T   T
 

  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祺媛 摄影 李琪

  水上收鱼虾、田间采玉米、药圃摘药材……连日来,德州市庆云县多个乡镇的盐碱地迎来丰收季,田间塘边到处是繁忙劳作的身影,昔日“白茫茫”的荒滩,如今处处涌动着生机与希望。

  地处渤海之滨的庆云县,是典型的海浸区,地碱水咸、土地贫瘠,盐碱化耕地达5万多亩。“以前放眼望去,地里白花花一片,像撒了层面粉,种啥都难长。”常家镇北板营村种粮大户李辉军的话,道出了当地曾有的困境。

  近年来,庆云县通过系统性治理与多元化开发,让这片“不毛之地”完成了华丽蜕变:“吨半粮”愿景落地生根,闲置坑塘鱼虾满塘,特色药材长势喜人,盐碱地已然成为群众增收的“希望田”。

  老把式见证:

  “白碱滩”长出“吨半粮”

  “您瞧这玉米,棒槌顶端全长满了粒,个个饱满,今年又是好收成!”9月23日,在庆云县“吨半粮”核心区——常家镇北板营村,县级“粮王”李辉军站在玉米地里,笑容里满是丰收的喜悦。

  这位老把式至今记得那句流传多年的顺口溜:“出村往外瞧,一片白面瓢;神仙来种地,难拿二成苗。”

  “以前种粮就是碰运气,小麦亩产撑死200公斤,玉米也就300公斤左右,丰收想都不敢想。”李辉军说,如今这片土地却创造了奇迹——去年小麦亩产735公斤、玉米874公斤,今年小麦亩产再涨至742.3公斤,“吨半粮”从奢望变成了现实。

  这背后,是一套科学精准的盐碱地改良“组合拳”。

  据李辉军介绍,改良之路大致分“三步走”:针对盐碱地碱性高、地温低的问题,技术人员先通过深松深耕促进水分下渗,搭配精选良种与配方施肥,用过氯酸钙复合肥中和碱性;再利用小麦秸秆的“热性”,大规模秸秆还田以提升地温,平衡土壤“凉性”;最后借助黄河水资源优势,实施“大水压盐”,将表层盐分淋洗至深层,为作物根系创造适宜环境。

  “今年玉米长势比去年还好,丰收稳了!”望着即将收获的庄稼,李辉军语气很兴奋。

  “田老板”归来:

  “空心村”唤回“创业潮”

  “以前村里的盐碱地广种薄收,连租都没人要。”李辉军回忆,正因产量低、收益差,前些年不少村民被迫外出打工,北板营村一度显得冷清。而随着盐碱地改良见效,粮食产量连年攀升,不仅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更让外出村民纷纷“回流”。

  47岁的李永生就是“回流大军”中的一员。“以前觉得种地没奔头,只能出去打工,一年挣3万多块钱,还顾不上家里。”正在田间忙碌的李永生脸上满是满足,“听说家乡的地改好了,产量上去了,我立马就回来了。”

  如今,李永生通过土地流转承包了80亩地,还购置了联合收割机,从“打工仔”变成了“田老板”。“现在每年收入能有8万多元,比外出打工翻了近三倍!在家门口挣钱,还能照顾老人孩子,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李永生的故事,是北板营村发展的缩影。盐碱地改良的成效,不仅写在增产的数字里,更刻在村民的笑脸上。越来越多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就业,为乡村振兴注入了鲜活动力。

  “土专家”探路:

  “贫瘠地”盛开“致富花”

  并非所有盐碱地都适合种粮,部分地块即便改良,种粮收益仍不理想。庆云县另辟蹊径,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种植,让盐碱地开出了“致富花”。

  9月23日,徐园子乡祥园新村的70亩药田里,凤仙花(别名“急性子”)植株挺拔、长势旺盛。谁能想到,今年年初,这片拆迁后遗留的宅基地还因地力不足、碱性大、土壤板结,种粮亩产收益仅五百元左右,让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犯了难。

  转机来自村民徐春平的一次外出学习。

  今年初,徐春平在安徽与药商交流时得知,凤仙花耐旱耐瘠、市场稳定,规模种植收益可观。为保险起见,他特意带了家乡的土壤样本做实验,结果证实这片盐碱地正适合种植。

  “这地能行?赔了咋办?”面对质疑,徐春平没有退缩。让他感动的是,乡镇工作人员主动对接合作社,帮他敲定了70亩土地的承包协议。此后,他白天巡田记录生长情况,夜里查资料学技术,还多次赴安徽向专家请教,成了凤仙花种植的“土专家”。

  不久前,安徽收购商现场测产,预计这片药田亩产凤仙花种子100公斤、根茎250公斤,总收益有望突破30万元。

  “以前一亩挣500元,现在能挣四五千元,翻了近十倍!地还是那片地,换条路就生金。”徐春平难掩自豪。如今,不少村民主动来讨教技术,他也盘算着:“明年扩大种植面积,大家一起干,形成规模才能走得更远。”

  “新渔夫”逐浪:

  “废弃坑”变身“金池塘”

  在庆云县,还有些盐碱地既种不出粮,也长不了药材,长期闲置令人惋惜。当地探索出“盐碱地改良+鱼虾混养”新模式,让这些“无用之地”变成了“聚宝盆”,虾苗成活率提升至85%以上。

  9月23日,中丁乡腾顺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的370亩养殖基地里,工人们忙着收虾、称重、装车,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今年5月投了600万尾虾苗,养了4个多月,现在平均体长15厘米,单只重约50克,长势太好了!”合作社负责人李新笑得合不拢嘴。

  5年前,这里还是一片闲置的盐碱坑塘,土壤盐碱化严重,农作物无法生长。2020年,合作社联合中丁乡摸索出改良养殖新模式,通过淡化驯养、控制养殖密度、定期监测水质等措施,将盐碱地改造成盐度约千分之四的虾塘,成功让闲置土地“活”了起来。

  “我们选的南美白对虾,生长快、周期短、效益高。”李新介绍,合作社采用“一水两用+鱼虾混养”模式,既充分利用水域空间,形成生态循环,又提高了单位面积产出,实现了生态与经济双赢。

  “这里的虾个头匀、活力足、口感鲜,耐运输!”河南洛阳收购商韩伟才已是第5年来采购,他每天的收购量能达到5000公斤左右,这些对虾将销往河南、江苏、北京等多个省市。

  “以前看着白花花的盐碱地,觉得没啥指望,现在成了增收的‘金池塘’!”李新的感慨,道出了庆云盐碱地破“碱”重生的生动实践。

  曾经的“不毛之地”,如今成了“希望田野”,庆云县用科学技术改良盐碱地,交出了一份丰收的答卷。

我来说说(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上一篇:返回列表
下一篇:夏津县审计局: 以精准监督筑牢绿色屏障
 
0
 
 
 
 
推荐资讯
庆云县:粮满仓 药飘香 鱼虾肥
庆云县:粮满仓 药飘香
大豆变“金豆” 铺就致富路
大豆变“金豆” 铺就致
沾化30万亩冬枣迎来丰收季
沾化30万亩冬枣迎来丰
化茧成蝶,再兴“银夏津”
化茧成蝶,再兴“银夏
 
栏目最新
栏目热门
 
 
 
版权声明   |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频道招商   |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山东信息港 ings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