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东    国内    社会    教育    旅游    房产    娱乐    企讯    女人    财经    科技    健康    家居  

 

 首页 > 资讯频道 > 一线故事 > 正文
   

讲好德州大运河故事

2025-09-10 15:42:28  |  来源:  |  作者:  |  阅读:  字号: T   T
 

  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延青 摄影报道

  81岁的王和平与大运河有着深厚渊源,学生时代的经历让他对运河情根深种。自1999年从村委班子退下来后,他不顾质疑,投身运河文化研究传承26年,为运河申遗提供关键佐证,还化身宣讲志愿者,更以党员初心培育人才、传承家风,用行动诠释老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一块“普通”石头

  竟成申遗物证

  “走出家门一段路,我就坐在运河边的一块石头上,脱鞋光脚上学,放学回来再穿上,就怕把鞋穿坏,让母亲再花钱买。”回忆起初中时光,王和平仍难掩哽咽。因不忍母亲独自支撑家庭,他主动退学。老师同学一路相送,他却让大家止步运河边,在常坐的那块换鞋石上擦干眼泪才回家。

  这份特殊的少年记忆,让王和平对运河多了份牵挂。他特意借独轮车将那块陪伴自己多年的石头运回家。未曾想,这块看似平平无奇的三合混凝土石头,日后竟成为大运河申遗的重要佐证。

  这些年来,王和平自费成立“运河文化宣讲室”,义务担任宣讲员。他还参加录制了《万里走单骑》第三季、《行进中国大运河篇》,多次受邀知名电视台、网络平台宣讲运河,被誉为“大运河文化的守护人”。

  2008年,作为运河传承保护人的王和平接受采访时提及当年那块石头,又走访村民得知了石头材质,引专家团队前来鉴定,确认了石头的历史价值。2014年6月,大运河申遗成功,这块石头还登上了《探索发现》中国大运河第三集,王和平满心激动:“这么多年的工作,值了!”

  深耕廿六载

  挖掘文化根脉

  1999年,退休后的王和平没有选择安逸度日。“在村里工作时,我认为没把四女寺发展得足够好。退休了,就想为运河文化做点事。”即便面对老伴和其他村民的不理解,甚至有人说他“傻”、说他“疯”,加之资料匮乏,他也从未放弃。

  这一坚持,便是26年。

  其间,王和平全力发掘完善四女祠原貌、明清时期四女寺盛况、四女寺船工号子,以及当地历史人物与民间传说。多年来,他自发收集整理四女寺镇、运河文化故事,累计达 100 多万字,对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其中,他撰写的《运河畔边的笑声》《乡村记忆》两部作品,字里行间满是对家乡的无限深情,为运河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注入强劲动力。

  不仅如此,王和平还主动请缨,成为四女寺镇的文化宣讲志愿者。戴上红袖章、穿上红马甲,走街串巷,向群众讲述黄河与大运河的历史文化,将全部热情倾注其中,以党员本色点亮文化传播之路。他常说:“大运河文化丰富珍贵,‘一寸运河一寸金’,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需要更多年轻人参与保护、传承和挖掘,用运河文化带动经济与文化发展。”

  32字家规

  映红银龄初心

  自1972年入党,王和平已有53年党龄。多年来,他不仅践行党员责任,还积极引导家人、村民向党组织靠拢,先后为组织培育出11名共产党员。

  “党员身份没有退休期,只要还能动,就要为党、为群众做点事。”秉持着这份信念,王和平又志愿承担起四女寺镇辖区内重点文物保护和巡查工作,用脚步守护文化遗产。在家风传承上,他同样用心,亲自动手在自家院墙书写标语,并制定“忠信做人、尊老爱幼、结谊亲友、扬善积德、持家报国、秉公守法、励志创业、勇于任事”的32字家规家训,不仅规范自家言行,更在周边村民中形成广泛积极影响。

  如今,81岁的王和平身体依旧硬朗,他的“运河志愿故事”仍在继续。“我准备再写一本《历史的回声》,重点探讨如何提高大运河文化利用率,还要把全国传承、运用大运河文化促进经济发展的建议写进去。”在他心中,文化是经济的未来,而他,将继续以执着与奉献,践行党员初心,为大运河文化的未来发光发热。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王和平用半生坚守,书写了一位银发先锋的动人篇章。

我来说说(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上一篇:黄河岸边,鱼跃人欢
下一篇:饽花甜,面塑成蝶绕大信
 
0
 
 
 
 
推荐资讯
黄河岸边,鱼跃人欢
黄河岸边,鱼跃人欢
辛芷蕾获最佳女演员奖
辛芷蕾获最佳女演员奖
马牙枣丰收
马牙枣丰收
喜迎丰收季
喜迎丰收季
 
栏目最新
栏目热门
 
 
 
版权声明   |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频道招商   |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山东信息港 ings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