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省鄄城县阎什镇申魏庄村尧源农业种植的260亩地瓜迎来采收季。地瓜田里,随着地瓜收获机在田垄间穿梭,一颗颗裹着湿润泥土的地瓜从土里“跃”出,排列在地面上。一旁的50余名工人紧随其后捡拾、装袋,整个采收环节忙而有序。
尧源农业负责人张立贵站在地头,望着眼前的丰收场景,笑容满面。他随手拿起一颗刚出土的地瓜说:“你看这‘西瓜红’,果皮红亮、果肉细腻。我们一共种植了4个品种,都很受市场欢迎。”
聊起地瓜种植,张立贵像是打开了话匣子,言语间满是对这门“土学问”的深厚底气。“种地瓜,讲究‘慢工出细活’,从育苗栽插,到藤蔓爬满垄,再到地下结出果实,最少要经历120多天的生长周期。”张立贵说,正是这充足的生长时间,让地瓜既能攒足产量,又能长出好品质,实现“量质双优”。
从地瓜的品种特性到田间管理的门道,每个环节张立贵都能讲得头头是道,俨然一副“地瓜专家”的模样。可谁能料到,7年前的他,还是个对土地一窍不通的“门外汉”,直到2018年返乡创业,才从“零”开始摸索地瓜种植的学问。
2018年,在外打拼多年的张立贵选择返乡创业,决心在家乡的土地上闯出一番农业事业。回村后,他发现,村里的土壤肥沃疏松,格外适合地瓜生长,但村民们大多只是零星种植,产出的地瓜以自家食用为主,几乎不对外销售。
“好土地没种出好收益,太可惜了。”张立贵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地瓜种植有不小的市场潜力,若能打破零散种植的局限,走规模化路线,或许能成为带动村民增收的新路子。”
说干就干,张立贵率先开启了种植地瓜。从跑市场调研品种需求,到联系农技专家筛选适配种苗,再到摸索起垄、滴管铺设等田间管理技术,他一头扎进田地里。
“刚开始选的几个品种,要么不适应本地气候,要么口感不符合市场需求,前前后后试了十几次才定下现在这4个品种。”张立贵说,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他不仅掌握了从育苗到采收的全流程成熟技术,还搭建起“订单+自销”的销售渠道,让新鲜地瓜刚出土就能对接供货商,彻底解决了“卖难”问题。
地瓜种植时间不同,收获时节也跟着有差异。这就意味着,想让每一批地瓜都保持好口感,光靠种植环节下功夫还不够,科学贮存同样是关键一环。张立贵早年做过建筑,结合地瓜的贮存需求,他亲手设计了一座占地3000余平方米、上下三层的地瓜保鲜窖,总投资达200余万元。
随着地瓜种植事业逐渐步入正轨,张立贵成立了燕军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村民一起种地瓜。为了让大家少走弯路,他不仅提供优质种苗,还手把手传授种植技术。从土壤改良、病虫害防治到精准灌溉,每一个关键环节他都亲自指导。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纷纷扩大地瓜种植面积,申魏庄村及周边的地瓜种植面积从最初的几亩、几十亩,逐步扩展到如今3000余亩的连片规模,昔日的“零散种植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地瓜专业村”。
地瓜产业的壮大,不仅激活了土地活力,更托起了村民的“增收梦”。目前申魏庄村及周边的地瓜种植产业已带动300余人实现就业,村民既能在种植季到田间务工赚取工资,又能通过自家种植的地瓜获得每亩超3000元的收益。
在推动地瓜种植规模化发展的同时,张立贵并未停下探索的脚步。今年,他通过实地考察和技术研究,又探索出“地瓜+冻干草莓”轮番种植的新模式。
“地瓜采收后不用重新耕地,保留原有的垄形和滴管设施,直接种植草莓,既能节省人力成本,又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现有设备。”张立贵说,两种作物的种植模式高度契合,搭配种植可实现土地“不空闲”、收益“翻一番”。他已计划试种50亩,待模式成熟后,再推广给周边村民,让大家共享产业升级的红利。
从零星种植到连片发展,从单一作物到循环种植,张立贵用多年的坚守和创新,不仅让地瓜长出了“规模”,更种出了乡村振兴的新希望。如今,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地瓜藤蔓依旧翠绿,草莓幼苗即将扎根,一幅产业兴旺、村民幸福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这片土地上徐徐展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