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莹 通讯员 辛思颖
漫步在峡山区太保庄街道的田野,昔日“东一块、西一块”的零散荒地,如今已变身连片的百亩标准化农田。
“过去土地荒得多、种得杂,现在不仅地成方、片连块,我也从农业‘门外汉’变成了‘新农人’。”太保庄街道农业创业者于晓东的感慨,浓缩了他近5年以土豆为媒、扎根乡土致力共富的历程。他用土豆串联起生态、科技与民生,在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写下90后“新农人”的生动答卷。
传统农业“小散弱”的痛点,曾让太保庄街道的土地难以释放价值。为破解地块零散、种植低效的难题,于晓东牵头推动跨区域土地整合,累计在峡山、昌乐、坊子、诸城等地流转土地4700余亩。其中,太保庄街道成为核心产区,覆盖西树村、张家埠村等7个村庄,流转面积达2700余亩,占其“薯业版图”的半壁江山。
“之所以把核心基地放在这里,是看中了峡山的好生态。”于晓东坦言,这里是“天然氧吧”,半沙半土的独特地质兼具透气性与保水性,土壤中硒等微量元素含量丰富,酸碱度更适合土豆生长,堪称块茎植物的“天然温床”。正是这份对生态禀赋的精准把控,让“峡山土豆”从源头就具备了高品质基因。
规模化只是起点,如何让土豆产业实现“降本、提质、增效”?于晓东牵头成立潍坊市昊农农业机械服务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化运营与现代化管理,构建起从田间到企业的全链条体系,让“好土豆”卖出“好价钱”。
通过集中采购农资、统一调配机械,于晓东将土地流转、机械、农资等综合成本严格控制在每亩3500元以内,大幅降低种植风险。在品种选择上,合作社精准对接市场需求,主攻加工型专用薯“大西洋”——该品种淀粉含量高达18%,完美适配薯片、淀粉等深加工场景,成为多家知名企业的指定原料供应商,实现“订单式种植”,彻底告别“丰产不丰收”的困境。
同时,合作社投入大型播种机、智能滴灌系统等先进设备,每亩用工成本降低60%,生产效率提升3倍以上。坚守“零膨大剂、零激素”的绿色理念,合作社所有土地经专业机构检测,重金属、农残指标均符合国际标准,为“峡山土豆”的品质口碑保驾护航。
凭借稳定的品质与产能,合作社的市场版图持续扩张,形成“国内保供应、海外拓增量”的双循环格局。目前,合作社已成为好丽友、脆生生两家企业的国内最大原料供应商,每年固定种植土豆订单4700亩,年供应量超1.6万吨,年产值突破3000万元。为进一步提升土地效益,于晓东还创新推出“土豆+玉米”轮作模式,土地利用率与农户收益实现双提升。
更值得关注的是,于晓东主动拓宽海外市场,瞄准东亚高端消费需求,淀粉薯顺利出口韩国,让“峡山土豆”成功跻身国际市场,为区域农产品“走出去”树立了标杆。
于晓东的土豆产业发展路径,不仅是自己的“致富路”,更成为周边村民的“增收路”“技能路”,真正实现“一人富带动众人富”。目前,于晓东的“峡山土豆”项目每年为周边超20个村提供季节性务工岗位200余个,直接带动村民增收。
“光给钱不行,还得让老百姓学本事。”太保庄街道牛脊埠社区党委书记周君祥的观点,与于晓东不谋而合。
为此,合作社将田间地头变为“技能课堂”,让成熟的种植技术辐射到周边10余个村庄的1500余亩土地,累计培训农户超500人次。有了技术加持,村民靠种植土豆每亩增收1500元。于晓东不仅“授人以渔”,还为乡村培育了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本土“新农人”。
从整合土地到千亩农场,从乡土情怀到国际视野,于晓东的创业路,正是新时代“新农人”践行乡村振兴使命的缩影。如今,峡山区正全力建设“全国五好两宜和美乡村试点”,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于晓东的目标更加清晰:继续深耕薯业产业链,让“峡山土豆”的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不断为乡村振兴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