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记者在淄博高新区正好申花足球俱乐部,见到了被大家赞誉为“手语小天使”的9岁男孩信奕鸣,其亲友们均亲切地唤他小名“六六”。值得一提的是,六六还是个足球爱好者,在绿茵场上奔跑、踢球,是他课余生活的一大乐趣,也正因如此,此次采访选在了足球俱乐部。
六六自幼就用一双灵巧的小手与听障父母“对话”。从牙牙学语时比划简单手势,到如今能熟练翻译就医、购物、家长会等场景中的话语,他已然成为家庭的“专属纽带”,用爱为无声世界与有声世界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如今,六六在听障人士圈子里已小有名气,通过快手、抖音等网络平台,很多外地人也认识了他。
六六的父母均为听障人士,日常沟通依赖手语与文字。在这样特殊的家庭环境里,六六学说话的历程远比普通孩子艰难得多。通过六六的翻译,六六母亲回忆道:“我的爸妈和我爱人的爸妈都是聋人,六六没有像其他孩子那样,在父母温柔的话语声中牙牙学语,他学说话都是靠自己一点点琢磨出来的。”在儿子出生11个月时,夫妻俩便尝试用手机上的简单手势与他互动,轻拍胸口代表“妈妈”,指指嘴巴是“吃饭”,挥挥手说“再见”。
六六母亲还表示:“孩子学会的第一个手语是‘洗澡’。别人家孩子学说话,我们家学‘比划’,但六六从未觉得这是负担,还说‘爸爸妈妈的手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六六父亲也通过六六的手语翻译,向记者回忆起孩子的成长点滴:“他从小就能用‘要’‘吃’等手势表达需求,5岁能比划完整儿歌。”6岁那年,六六在社区诊所为母亲“翻译”医生嘱咐,让母亲清晰地“听”到了外界的声音。
六六的语言发展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他比别的孩子开口晚。1岁半时,家人带孩子去万象汇,看到了点读笔,就买了回来。六六用点读笔自己学着读,慢慢纠正发音,逐渐就能说出词语和整句句子。上幼儿园后,通过与老师和小朋友的相处、沟通,六六说话越来越好。
在生活中,六六承担着家庭翻译的重要责任,是父母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小帮手。六六母亲分享了许多事例:和六六出去买东西时,自己可以不用和服务员用笔写或者手机打字,六六会帮忙翻译;去医院看病,六六也会进行翻译;打电话时,母亲让六六帮忙接,然后告诉她电话里的内容;家长会上,他一边听老师讲话,一边用手语向父母转述“六六数学进步很大”;踢完足球后,六六会第一时间跑到父母身边,认真地用手语给他们讲述球场上发生的趣事。
六六的“业务范围”不局限于家庭,还延伸到了社区里,他经常陪听障老人买菜、聊天,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暖心小太阳”。
尽管承担着翻译的责任,六六的童年依然充满欢笑。父母用图文绘本带他认识世界,家里贴满了手语学习卡片。六六对记者说:“有一次我比划‘蝴蝶’,爸爸妈妈却猜成‘小鸟’,我们笑成一团。”
当被问及“学习手语是否觉得辛苦”时,六六摇头说:“爸爸妈妈听不见,但他们的眼睛会‘说话’。我翻译时,他们笑得很开心,我就开心。”他还告诉记者,自己正在教姥爷姥姥用手机打字,“这样他们也能和爸爸妈妈‘聊天’啦!”六六用他的善良和爱,在无声世界与有声世界之间架起了爱的桥梁。
六六的案例打破了“健听儿童学手语会延迟语言发展”这一误区。“儿童大脑具有多模态学习能力,手语与口语同步发展可增强认知灵活性。六六的翻译能力,本质是爱与观察力的结晶。”淄博市残联康复部主任王宝平说。
(全媒体记者刘永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