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走进牡丹区高庄镇,在一片整齐排列的大棚前,黑水虻养殖基地负责人成媛媛正向参观者介绍:“1吨黑水虻从虫卵到成品虫只要10天,能消耗7吨厨余垃圾。”她身后,11座大棚内“生长”着一条让餐厨垃圾“重生”的绿色产业链。
这个养殖基地是利用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建设的示范项目,2024年9月在高庄镇落地,并于去年10月建成投产。这座总投资超过300万元、占地14000平方米的现代化昆虫养殖基地,不仅每日可产出15吨高蛋白虫体,更以“无废水、零污染”的方式高效日处理75吨餐厨固渣,已成为推动城市餐厨垃圾末端资源化利用的“绿色引擎”。
“这些厨余垃圾来自城区仅有的两家餐厨垃圾处理厂,经过提炼工业油脂后的废固渣,到了我们这里就成了黑水虻的‘营养餐’。”成媛媛解释道。
黑水虻是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指定的资源昆虫,其幼虫在10天内体重能增长4000倍,转化效率惊人。该基地日产15吨成品虫,意味着每天能消纳105吨厨余垃圾,社会效益显著。
在包装车间,记者遇到了正在忙碌的吕集村村民吕留榜。“装一吨挣45元,一个月能拿5000多元。”他一边熟练地装运虫料一边说,“在家门口就有这样的工作机会,很知足。”像他这样在此就业的村民有45人,稳定的工作和收入让大伙儿的获得感实实在在。
成媛媛告诉记者,这些黑水虻成品虫夏季主要供应江苏大闸蟹养殖基地作为优质饲料,冬季则烘干后替代冻鱼出口欧美,成为宠物食品的高端蛋白原料,市场供不应求,现在计划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打造全产业链条。 记者 郭阳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