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东    国内    社会    教育    旅游    房产    娱乐    企讯    女人    财经    科技    健康    家居  

 

 首页 > 资讯频道 > 一线故事 > 正文
   

文化扎根基层 幸福触手可及

2025-07-14 17:19:50  |  来源:  |  作者:  |  阅读:  字号: T   T
 

  近日,记者在成武县永昌街道东关社区采访时,一阵清亮的练歌声从社区 “银龄书院” 传来。退休工人孙存民第一次站在 “银龄书院” 声乐班的教室里,恍惚间仿佛回到了几十年前的小学课堂。

  “好多年没这么大声唱歌了。”孙存民高兴地说,“以前在家就是看看电视,现在每周都能来学唱歌,还能见到这么多老邻居。”

  在成武县,一场以文化为纽带、以服务为核心的社区治理创新实践,正悄然绘就一幅全龄友好的幸福民生画卷。

  饭菜飘香的便民食堂、翰墨飘香的书画室、乐声悠扬的声乐教室——走进成武县各社区,功能多样的空间交织出和谐的生活乐章。

  近年来,成武县大力整合资源,打造集便民医疗、心理咨询、手工制作、健身阅读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空间160余处,构建起“15分钟便民文化服务圈”。这些场所不仅是居民休闲娱乐的去处,更成为邻里交流、技能提升的“共享客厅”,让便捷可及的文化服务融入日常。

  东关社区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一楼专门设立了“康养驿站”,每天都有中医坐诊,为居民特别是老年人提供免费中医咨询、体质辨识和健康指导。目前这项服务已惠及社区60多位慢性病老人。

  每周一至周五下午5︰30,由退休教师、社区工作者、青年党员等组成的志愿服务队早已在学校门口等候。当家长临时有事无法兼顾孩子时,可通过电话联系社区,让“官方带娃团”的“临时照看官”接单照料,护送孩子们安全过马路,前往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进行作业辅导或拓展课外活动,有效解决社区内双职工家庭“接娃难”的问题。

  “我和爱人工作都忙,经常为接娃犯愁,要是临时有事更是焦头烂额。现在好了,有了‘共享带娃’,孩子有地方去,有人陪,有所学,真正解决了我们的难题。”说起“共享带娃”带来的便利,家住贾河社区的彭小莉连连夸赞。

  硬件是基础,服务是关键。成武县着力培育社区文化“内生动力”,推动志愿服务精准化、活动品牌化、参与全民化、机制长效化,重点策划“为老为小”精准服务,组建了社区艺术团、“红色跑团”、“共享带娃团”等100余支特色志愿服务团队,守护“一老一小”幸福时光。

  “王奶奶的高血压药快没了,李爷爷的牛奶该买了……顺手的事,能帮到他们,心里踏实。”李庆伟边整理采购清单边说。身为“红色跑团”志愿服务队的一员,他的服务对象名单上固定有几位高龄独居老人。“红色跑团”化身“移动服务站”,累计为行动不便的老人跑腿代购、送药上门1027次。

  针对社区居民缝补、理发等高频需求,“幸福荟”志愿服务站应运而生。擅长缝纫的赵玉香每周三下午准时在“幸福荟”坐班,免费为居民缝补衣物。“帮邻居们钉个扣子、改个裤脚,看着他们满意地离开,我也高兴。”赵玉香的巧手和热心肠,在社区里传为一段佳话。

  “晚上放下手机,拿起画笔,感觉整个人都沉静放松了,社区这个夜校办到了我们心坎里。”晚上7︰30,永昌街道东关社区夜校活动室的灯光格外明亮。十几位刚下班的年轻人围坐在一起,全神贯注地聆听李澳妤老师讲解油画技法。“白天忙工作,想趁晚上学点东西,看到社区的免费夜校招生,我立马报了绘画课!”社区居民王艳兴奋地说。

  成武县推动城乡社区文化书院建设,从全县中小学选调多名专职教师,按照就近就便原则,服务书院教育教学;同时,吸纳部门单位专家队伍、社区居民能人队伍等力量,积极参与文化书院教育教学,打造了一支“数量充足、人员稳定、结构合理、业务精通”的师资队伍。

  坚持“一社一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地域、不同服务对象,设置各具特色的课程表:面向青年群体开设社区夜校,利用职场人士下班后的“黄金时段”,免费开设绘画、美妆、书法等实用艺术与兴趣课程;面向老年群体建强“银龄书院”,设立国画、诗词、艺术修养、健康养生、信息技术等课程,整合社区周边图书馆、体育馆等资源,拓展丰富的学习场景,实现优质文化触手可及。

  “没想到60多岁了还能免费拍婚纱照,圆了我们年轻时的梦。”成武县文亭街道丁张庄村村民丁友刚的话语里满是自豪与感慨。简单的话语背后,是文亭街道“拾光计划”志愿服务项目带来的温暖与感动,该项目聚焦辖区老年夫妇,为他们补拍人生首组婚纱照,定格幸福晚年。

  以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为核心,成武县聚力资源整合、力量协同、需求对接与民心凝聚,推动“五为”志愿服务精准化、活动品牌化、参与全民化、机制长效化,打造全龄友好服务体系。

  面向“为老”群体,通过孝贤厅集体生日宴、“拾光计划”公益摄影等载体,传承孝道文化;聚焦“为小”需求,以“共享带娃”工作室为核心,构建“家庭+学校+社区”共育链条,累计服务儿童超2万人次;围绕“为社会公共需要”和“为困难群体”,搭建便民服务大厅、公益红娘工作室、环卫工人食堂、“邻里会客厅”、会文书院、“共富一条街”六大平台,让居民在家门口即可享受教育、医疗、文化等30余项集成服务,真正实现“文明实践有温度,群众幸福有质感”。

  记者 张慧

我来说说(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上一篇:金乡田埂 “薯”光闪闪
下一篇:石榴园里的育种达人
 
0
 
 
 
 
推荐资讯
菏泽以数字之力重塑产业新生态
菏泽以数字之力重塑产
无花果成村民“致富果”
无花果成村民“致富果
“中国造”铁路车厢从烟台港直发非洲
“中国造”铁路车厢从
“85后”新农人用汗水守护农田
“85后”新农人用汗水
 
栏目最新
栏目热门
 
 
 
版权声明   |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频道招商   |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山东信息港 ings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