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的万千图景中,做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并非易事。沂水县院东头镇四门洞村,用一座桥接住“泼天的流量”。一个原本寂静无闻的小山村,演绎出一幅“石墙红瓦、流水绕村、村景相连、游人如织”的生态画卷。其背后的“景村融合”模式,为众多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有益样本。
藏在深山人未识
四门洞村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村,还保留着石墙、石房、石街、石碾等完整的建筑格局和独特的农耕社会院落模板。村外的一座天然石灰岩溶洞,后被开发成为萤火虫水洞旅游区,每年有100多万名游客来此旅游。
曾几何时,面对这“泼天的流量”,四门洞村并没有很好地接住。由于景区和村庄之间是一片荒坡,游客流量和村庄没有关系,村民外出务工的多,石头房子空着的多,资源“藏在深山人未识”。
去年,镇党委书记冯登科针对四门洞村召集专家和相关人员进行专题研讨分析,确立了以“保护性开发+整体性运营”为原则,探索四门洞和萤火虫水洞景区“村景融合”的发展路径。
接起“泼天的流量”
萤火虫水洞景区虽在四门洞村的地界上,但是景村不通,游客逛完景区就上车走了。如何巧妙破局?
镇里引进具有成功开发经验的杭州归乡宅院文旅开发有限公司,正式启动四门洞村保护性开发工程。他们对石头房子进行抢修式保护,打造“石头、房子、古村、景区”四位一体的生态景观。
由此,一座五彩斑斓的“月亮桥”建起来了。从远处望去,这座横跨在景区和村之间的巨大弧形桥梁,巧妙地将景区和村连接起来。夜幕降临,月亮桥犹如一道梦幻彩虹,抢眼、吸睛,在萤火虫水洞景区出来的游客,不知不觉地通过月亮桥走进村里。这座桥,不仅联通了空间,更打通了“景村融合”发展的关键脉络,为全域旅游注入新活力。
以月亮桥为引,村庄亮化工程点亮夜色,文化墙巧妙修饰,灵动水系与景观增添生机。村庄游览沿线及特色点位,精心设计网红打卡点,安排各种游戏角色与游客互动,增强游客参与感。
文化是古村落的灵魂。四门洞村的开发,没有止步于让游客看石头、看房子,而是深挖红色历史故事以及吕洞宾的神话传说,打造沉浸式场景演出等工作同步进行,营造出独特的乡土文化氛围,让游客沉浸其中、流连忘返。
游客玩累了怎么办?
四门洞村流转闲置房屋10余套,积极招租,引入饮品、农家乐、特色小吃等多元业态。对原有的20多套民宿、餐厅及院落环境进行全面改造提升,打造更舒适、更具品质的居住与用餐体验。
“新建的多功能接待厅、休闲房为研学、娱乐提供了更大的接待空间。目前,每天可接待游客500人次,未来的服务能力还会不断提升。”镇旅游办驻四门洞村干部自信满满。
试运营以来,初步展现“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形成“白天看风景、晚上看演出、夜宿石头屋”的沉浸式体验体系。
村民刘克海是村内最早一批利用自家院落开办农家乐的。“往年看到游客进溶洞不进村,多少有些遗憾。现在,每天接待游客忙不过来,收入高,就高兴啊。”
借助互联网营销和口碑传播,游客还在持续增长。游客喜欢带些什么土特产回家?
这一细节,镇里也进行反复推敲与琢磨,精心挑选的蓝莓、生姜、小米、全麦面等特色农产品,深受游客喜爱。土特产热销带动本村及周围村庄1000多人致富增收。附近的吉家庄馒头使用地道优质小麦面粉,口感柔韧、麦香浓郁,销量大增,成为网红馒头,供不应求。
“现在,村里各家各户门口就可以摆摊卖农产品,萤火虫水洞景区还为村民提供摊位30多个、工作岗位80多个。今年上半年,全村户均增收1.5万元,村集体收入超30万元,在外打工的人逐渐返村选择经营项目。”村党支部书记徐养民高兴地说。
四门洞“景村融合”的生动实践,在保护开发传统村落的同时,将景区与村庄发展有机统一,走出了一条“保护优先、产业带动、文化引领、景村共建”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据《临沂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