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雨刚过,乳山市徐家镇洋村村支书于良文来到村民于新文家,询问他家地块的情况。
“上半年干旱,多亏了村里修的水塘,浇水没落下,每亩收了1400多斤小麦。”于新文说。
听到这个收成,于良文欣慰地松了口气。事实上,今年洋村的小麦亩产平均都在1000斤以上,在全镇遥遥领先。
洋村地处平原地区,耕地面积2800亩。“这一亩地,能产四五百斤,也能产一千斤,咱为啥不想办法让地多产粮?”1997年,上任村支书之初,于良文便开始考虑村民的种粮问题。
“原来村里只有几个鱼塘,很多地块浇不上水,只能靠天吃饭。”于良文深知一米一粟的来之不易。从1998年开始,他和村“两委”班子一起,按照村庄东、西、南、北四个片区的农田布局整体规划,因地制宜建造水塘和沟渠。
位置合适的鱼塘加深加宽,不合适的用淤泥回填,水塘和沟渠的数量也要增加。开工之余,作为村级田长,于良文整天骑着摩托车满村跑。晴天去看庄稼长势,与村民交流种植经验,雨天就去地里观察水流流向,按照地形走势进一步确定沟渠、水塘的修建位置。
跑着跑着,于良文成了村里的“活地图”。通过整体规划,不断深挖、填平,村里的“小田”变成了“大田”,部分非耕地变成了耕地。完工后,全村的耕地面积整体还增加了七八十亩。
目前,村里共有水塘80多处,每隔几百米就有一处,分布在各个方位,基本不存在灌溉“死角”。靠着降雨和地下水,2800亩农田全部变成了水浇地。就此,洋村有了“自建版”高标准农田。
“我们村土质不错,适合种粮。如果耕地质量提上来,产量一定不会差。”于良文说。针对村里的土地性质,他提出深耕的思路,将耕翻深度控制在25厘米以上。 “深翻的效果很明显,粮食产量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于良文笑称,现在,要是谁家小麦亩产低于1000斤,那就是歉收。
因地块成片连方,地力好产量又高,这几年,洋村的种粮大户变多了,还吸引来科研院所,与本村的家庭农场合作,实现小麦和玉米亩产均达到1600斤。这为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由种粮增加的村集体收益也达到32万元。
对于想多承包土地的大户,村里也有相应的约定。“大户不可以只承包好的地块,要将周围的零散薄地一并‘打包带走’。”于良文说。而大户们也接受这样的办法。因此,到目前,洋村没有一块土地撂荒,耕地均得到有效利用。
如今,62岁的于良文没事仍骑车进田转转,只是心境有所不同。“让土地多产粮食,让农民有个好收成。”站在今年年初加宽的沟渠边,于良文笑着说出朴实的心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