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蒋 鑫
本报通讯员 严庆合
近日,鄄城县精一坊鲁锦非遗工坊内多了4个年轻的身影,她们在技艺老师的指导下认真学习着每个织造步骤,遇到困难就积极请教。
“这几天,我们系统学习了经线、穿综、浆线等一些鲁锦制造步骤,收获很多。我认为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鲁锦这一非遗文化,同时,鲁锦的图案和纹样以及色彩的处理,对于我以后的工作非常有用。”山东艺术学院研究生张璇璇说。
作为鄄城县独特的非遗文化资源,鲁锦的手工织造工艺历史悠久,以其精湛的技艺及面料呈现出的独特艺术风格,在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中国棉纺织技术的优秀代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爱鲁锦织造工艺,从事设计工作的专业人士更是从鲁锦变化多端的图案中获得灵感,为传统鲁锦的生活美学融入现代生活开启了新的尝试。
“我主要研究的方向是产品设计,这次跟着技艺老师学习织造鲁锦,是想把鲁锦织造技艺运用到今后的设计作品中。”山东艺术学院研究生张子怡说。
近年来,鄄城县高度重视鲁锦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不仅注册成立了中国鲁锦博物馆,更是通过参加各种展演展示活动,将鄄城鲁锦文化推向省外和国际舞台,使鄄城鲁锦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有了显著提高。
来自美国普瑞特艺术学院的学生袁睿思说,她在国外学习视觉传达辅修面料,这次主要是想学习鲁锦的图案和颜色的搭配,以运用到以后的设计中。“更主要的是想把中国传统的图案和织造技艺宣传到国外,让更多的‘中国元素’走向世界。”袁睿思说。
“我本身也是传统植物染色非遗传承人,希望通过这次学习将鲁锦的技艺和植物染色结合起来进行创新。”毕业于大连工业大学服装学院的朱明慧说。
“当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学习鲁锦织造技艺,让非遗传承‘一路生花’,充分说明鄄城县鲁锦文化的推广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鄄城鲁锦的知名度也得到了提高。”中国鲁锦博物馆馆长路维民说,鲁锦承载着无数匠人的心血,它用织布机诉说线条的优美,用经线纬线勾勒出岁月的痕迹,激励着人们不断探寻鲁锦非遗故事,让鲁锦走向大众,走向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