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埋头整理一根根羽毛,62岁的村民于红花一个月能挣三四千元。“村里有这么个副业,挺好的。”她说,“我们拿的是计件工资,上班和做家务的时间可以灵活安排。干得多的,一个月也能挣5000多元。”
威海市文登区米山镇南郑格庄村的“共富工坊”就在村里的村委会旧址,车间工作台上堆满了羽毛,这儿每天都有20多名女工忙着分拣、剪切。作为生产羽毛球的初级工序,这些工作比较简单。63岁的村民滕金铃拿起一对羽毛告诉记者:“分拣羽毛的工作不难。我今年60多岁了,能在家门口挣钱,很知足。”
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支持下,南郑格庄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梳理村内闲置资源,把原本破旧的村委会大院整修一新,并对接镇域企业,引进了羽毛晾晒、分拣等初加工项目。村支书于昌水说:“项目盘活了闲置资产,村集体收入增加了,村里的闲散劳动力也有了就近就业的机会。大家干事创业的劲头足,村里党员群众的凝聚力、向心力也更强了。”
有了南郑格庄村的成功经验,米山镇深化“村企互惠 联建共富”发展模式,先后在佛东夼村、东铺头村、西铺头村、西山后村、姜格庄村等村庄建设了“共富工坊”生产基地。“村民有空余时间就到工坊打工,既能增加一笔收入,又能照顾家里,真正实现在家门口有钱赚。”米山镇党委副书记史明辉说。
如今,米山镇“共富工坊”项目已带动7个村集体增收56万余元,为周边村民提供就业岗位500余个。 农村大众报记者 段书强
通讯员 张斌 郭彦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