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浩奇
通讯员 赵波 郑滨 报道
本报邹城讯 “欢迎大家进入我的直播间,咱现在是在杨家峪村,正在炒制野生的酸枣芽茶……”初夏时节,记者来到邹城市田黄镇杨家峪村,正赶上一场很火的带货直播。昔日无人问津的酸枣芽,正通过山东沃犁诗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沃犁诗”)电商运营部负责人赵红珠的直播间销往全国各地。
“酸枣芽茶从我们老一辈就开始炒制,制作技艺去年入选了邹城市级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该公司董事长赵计红说,酸枣芽茶对改善入睡困难等较为有益。炒制之前要挑拣晾晒,经过杀青、揉捻、二次杀青、烘干等步骤。“杀青就是去掉青气,同时把叶子变软;揉捻则是把叶片细胞揉开,让汁液浸出,茶色、茶香浓郁。”
酸枣树一般生长在悬崖和陡坡上,生长缓慢,每年4月中下旬是采摘酸枣芽的黄金期。傍晚时分,记者看到了不少人来售卖酸枣芽,有骑车来的,也有开大车来的。“有自己摘的,也有收的,送到沃犁诗来就给现钱。”田黄镇田黄村村民冯芹拿着卖酸枣芽的钱笑着说。十几天的时间,沃犁诗已经收了2万余斤酸枣芽。
“七八天卖了2800多瓶。”赵红珠颇有成就感地说。2020年大学毕业后,她回到家乡成为一名新农人,手机变成新农具,直播成了新农活。“除了酸枣芽茶,我们公司的糊粮食茶、石碾芝麻盐、石碾辣椒酱制作技艺等,也都入选了邹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赵红珠说,非遗和电商的赋能,让山区的原生态农产品有了更广阔的销路,让传承了祖祖辈辈的老手艺焕发了新活力,也带动了周边父老乡亲共同富裕。她希望有更多大学生回到农村,把传统技艺生产的农产品卖出大山。
“新时代赋予非遗新使命,我们要通过政策引导非遗传承人利用好手里掌握的非遗技艺,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邹城市非遗传承中心主任王崇印说。邹城现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76项,非遗在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作用愈加彰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