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鲁西南地区的一个普通村庄,刘土城村却是“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和“全国文明村”。“土城治理”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样板点”,也是中国农业大学调查研究的主要课题。
老党员是“中坚力量”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博士生许珍珍和她的三个博士伙伴儿就在博士站工作,主要调研课题是“乡村治理”。
每次结束调研,许珍珍都要充实自己的调研论文。“我们围绕刘土城村的垃圾分类、环境整治、孝善敬老饺子宴、乡村夜话以及敬老合作社和新时代文明实践银行等主题活动,展开深入调查研究,展示刘土城村的治理成效与发展成果。”许珍珍说。
入驻博士站之初,博士们就发现,刘土城村有着独特的“治理机制”。“这就是基层组织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动员‘中坚力量’,带动全体村民参与各项实践活动,推进群众自治,助力乡村振兴。”许珍珍说的“中坚力量”,便是活跃在村里的老党员。
年逾古稀的杨金昌是“中坚力量”中的一个。“我们按村里街巷划分了14个区,各挑出一名街长来管理,指导辖区群众参与实践。”杨金昌对她说,刚开始,他和其他街长每天清晨扛着扫帚到各自负责的街道清扫垃圾,先让群众看看“中不中”。村里还让老党员杨金义作主讲人,专讲人居环境整治的规定。就这样,村两委指导、党员带头、街长组织、群众加入,清扫队伍不断壮大,涉及家家户户、角角落落。群众由“各扫门前雪”到主动捡拾公共场所的垃圾,逐渐养成了清洁生活的好习惯,人居环境治理成效保持“全镇第一”。
新时代的美丽乡愁
近年来,单县重拾过去农村群众夜聚拉呱的传统生活习惯,村两委组织群众晚饭后团团坐、面对面,围绕大事小情,协商共议,并为“乡村夜话”赋予了新的内涵。
博士们觉得这种民主议事方式“太好了”。一位村民给她们讲了一件事:机动三轮车限制入城,西瓜零售受阻。他在“乡村夜话”上反映此情况,引发众议。在西瓜销售期,瓜农拿到了政府给的《特别通行证》,解决了村民“进城卖瓜难”的问题。
随后,许珍珍在调研论文中写道:“通过‘乡村夜话’,群众由‘单向听’变成了‘双向说’,由‘被动知’变成了‘主动做’,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焦点、难点问题得到及时反馈和解决,密切了干群党群关系,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许珍珍和她的三个伙伴儿还参与了村里的孝善敬老饺子宴,觉得“挺有意思”。在刘土城村,饺子宴是一件大事,农历每月十九这天举办,老人都记着。“现在,我们已举办了六七十次了,村民自愿捐钱捐物领办饺子宴,从年初排到了年底。”村支部书记刘凯对许珍珍说。
“这种说事拉理、尊老敬老已融入村民情感,成为新时代的美丽乡愁。”许珍珍深有感触。“办饺子宴能带动更多人尽孝心、做善事,乡邻和睦,乡村振兴。”村民程建军对博士们也表达自己的感受。
驻村论文写了4万字
住在博士站,许珍珍随时随地走街串户,与村民交流,不断更新对农村基层治理的感知:“自治、法治、德治”的“三治融合”焕发出勃勃生机。
每次结束调研,许珍珍和她的伙伴儿就会挑灯夜战,整理笔记,充实论文。目前,许珍珍和她的伙伴们写出了论文《山东省菏泽市单县龙王庙镇刘土城村调研报告—基于实地考察》,洋洋洒洒4万字之多,而且还在不断充实“新发现”“新思考”,以“作者的所见所闻”“真实而鲜活的案例”和“深层次的思索”,有力佐证了刘土城村治理之路的有效探索和取得成效,有望成为新时代乡村治理和推动乡村振兴的“参考”。 通讯员 刘厚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