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张双双
本报通讯员 赵 帅 王志强
6月14日一早,孙亮从齐河县城开车到了禹城市,匆忙办完正事后,他在12点前来到市中心的榆林街,路南侧“云低拉面”的姜黄色门头让他放松下来。他是这家拉面馆的熟客,最喜欢招牌牛肉面的筋道和鲜香。
面馆老板刘希辉闪身从收银台后面迎了出来,随手把靠窗的一张桌子抹了一遍,又从靠墙的冰柜里拿出一瓶汽水,橘子味的,递给孙亮,说:“老规矩,送的。”很多齐河来禹城办事的人,都是刘希辉的老顾客。
刘希辉,1986年生人,禹城市安仁镇人,是一名有7年党龄的中共党员。2020年底,疫情防控逐渐常态化,刘希辉断定餐饮业会有个“小爆发”,于是他和合伙人自主创业,在齐河县开了一家“云低拉面”店,由于味道好又实惠,很多顾客办卡充值。但因疫情和修路等原因,2021年下半年拉面馆开始赔钱,坚持一段时间后不得不停业。
刘希辉在面馆大门上张贴了醒目的退款公告,花了一两个月的时间一笔一笔为会员退还了32万元的充值费用,有的会员卡里只有几元钱。“充值的都是信任我的人,这个钱不能欠。”他和合伙人,以及妻子杨立新一起向家里和亲戚朋友借钱退费。
“来得风光,走得漂亮!”“店撤了,诚信没撤!”“经营困难不跑路,坚守诚信,直面困难!”刘希辉的事很快被媒体报道,并在齐河当地以及网络上引发了众多关注。今年5月30日,由中央文明办主办的2022年第一季度“中国好人榜”揭晓,“撤店不撤诚信,坚持退还万名会员存款”的拉面店主刘希辉榜上有名。“感觉这确实是我应该做的,不这么做心里过不去。真没想到能获得这么大的荣誉。”刘希辉说。
创业失败,刘希辉并不甘心。今年春节前,他卖了自己最心爱的两台机车,又从银行贷款,与人合伙重新在家乡禹城市的榆林街挂起了“云低拉面”的牌子,门头还是姜黄色,面还是那个味道。
榆林街地处闹市,逛街的年轻人、周边小区居民、附近的“打工人”以及街面上各类店面的“小老板”都是拉面店的常客,刘希辉说自己很喜欢这份“烟火气”。
只是,运气不好,很快他迎来了又一次打击。3月11日,禹城市全城进入疫情防控紧急状态,餐饮店随即全部暂停营业。刘希辉坐在店里,透过紧闭的玻璃门看着“安静”的榆林街,有点茫然。
“别闲着了,现在很多人比我要难。”闭店的第二天,他就去社区当了一名志愿者。不能开店,但他店里每天做拉面免费提供给在社区工作的防疫人员,7天送了1400碗。
3月25日,禹城有序复工复产,并恢复堂食。当天一早,榆林街上的店主们都拿着扫帚和抹布,扫去灰尘、抹去低沉。刘希辉夫妇和两位员工都穿上颜色鲜亮的工作服,准备迎接顾客。大约一周后,客流量逐渐恢复如初。
就在夫妻俩以为一切即将进入正轨并开了一家新店时,4月28日疫情出现反复,堂食再次暂停。刚备下新店开业食材的刘希辉有点懵,很快又释然了,“好在还能外卖或外带,会挺过去的”。第二次闭店当天,妻子杨立新在一条短视频里说:“生活还在继续,我们要坚强前行,希望疫情早点结束。”下方评论是清一色的鼓励。她还收到了很多朋友打来的电话:“最近挺难吧?”“还行,能挺过去。”“川总给我打电话了,说让我们公司的人都去你们店里点外卖。”“你们怎么那么好。”
次日,新店的试营业改到了“线上”,杨立新升级了外卖餐具,汤面分离以保证口感。刘希辉则试验凉面配方,以备夏日食客所需,“黄瓜丝、胡萝卜丝,还有我自己调的酱料,就是小时候那种味道”。
5月4日,刚上班的店员少在汤里加了一味料。刘希辉夫妇得知后立即通过店内微信公众号和短视频号等说明了这一情况,并承诺当天点外卖和打包带走的,都可以凭小票到店里免费送一份同样的面,送一瓶饮料。可等了一周,当天卖出的60多单没有一人要求赔偿,还有人回复:“我都没吃出来。”
“这几年真是不容易,尤其是做餐饮的。但是我们的信心却越来越足了,因为有那么多人的鼓励。”5月8日,堂食又恢复了,云低拉面店又热闹了起来,时不时有防疫人员或志愿者进来吃一碗面,或只是进来打个招呼,说一句“我吃过你家的面”。刘希辉和杨立新说,真的很爱禹城和齐河这两座小城,满满的正能量,到处洋溢着善良。
新店附近企业较多,很多货车来来往往,拉面馆逐渐成了货车司机们歇脚吃饭的地方。刘希辉时常会在他们碗里多加一颗卤蛋。他说:“一个鸡蛋没多少钱。有饭量大的人说面量少,那就从半斤加到6两,也没多少钱。很多人也在我困难时温暖过我。”
采访中,刘希辉跟记者提了一个小“要求”,要感谢两家店的房东王金泉和刘根,他们知道今年开店不容易,允许房租一拖再拖,第二家店面至今还没付过房租。
采访结束时已近黄昏,晚霞红映,万家灯火渐次亮起。“您的面,辣椒调料可以自己加。”刘希辉给三个刚下班的年轻人端上拉面,热气升腾而起,香气随之飘溢。此时,不远处一家书店里的音乐响起,一个烟嗓男声唱着:“食一碗人间烟火,几杯人生起落。看岁月无声斑驳,生活里笑着哭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