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赵君
“不管我走到哪里,不管什么时候,能定义我的,永远只有‘妈妈’两个字。”从事儿童福利工作22年来,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潍坊市儿童福利院副院长杨守伟养育过1000多个孩子,她把每一个孩子都当成自己的亲生孩子对待,用心用情用爱呵护他们健康茁壮成长,为他们撑起了一片天。
2000年3月,29岁的杨守伟来到福利院报到。“就是看孩子,能难到哪里去呢?”她想。然而,眼前的一切,让她愣住了:唇腭裂、脑瘫、先天性心脏病、手足畸形……这里的孩子重残率超过90%。杨守伟暗下决心:当好“妈妈”,决不放弃每一个生命。
鱼鳞病患儿晓玉刚进入福利院时,全身的皮肤如同烧焦了一样呈鱼鳞状翻裂着,身上的许多伤口都已经化脓。杨守伟坚持每天按时给晓玉洗澡、涂药,还先后联系济南、北京多家医院,辗转多地进行治疗,孩子的病情终于有了明显改善。2014年,晓玉被一个爱心家庭收养。
有一段经历,令杨守伟至今难忘。那是2010年正月初五,正值春节假期,杨守伟被同事的一个电话喊回了福利院。当天,福利院接收了一个艾滋病抗体阳性女婴,有的临时护理人员一听,立即辞职回家了。“她是一个生命啊,只要送到福利院,就是我的孩子。”杨守伟主动承担起护理她的责任。多方咨询,杨守伟了解到,这个孩子和真正的艾滋病患者不一样,只要做好防护,不会有传染危险,如果精心抚育治疗,还有可能转阴。在杨守伟的努力下,奇迹真的发生了。女孩8个月大的时候,体检结果显示抗体转阴;随后连续4次体检,结果全部阴性。3岁时,她被一个家庭收养了。
“要想看护好孩子,只靠爱心和耐心,是远远不够的。”深知如此,杨守伟努力提高业务技能。她买来资料学习,遇到问题四处求教,用了5年时间考取了高级育婴师、营养师、康复保健师、社工师等多项资格证书。学会了,就立马用到孩子身上:在育婴上,她带着护理员们给孩子做抚触、做亲子操、多拥抱,喂奶喂饭时与孩子保持眼神、语言交流;在营养上,她跟院里申请,给孩子们开了“小灶”;在早教上,她和同事们抓住孩子成长敏感期设计游戏、加强训练。
在杨守伟眼里,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她为脑瘫患儿设计制作了“脑瘫衣”,为唇腭裂患儿设计了专用奶瓶,为脚部术后的孩子缝制了合适的鞋袜……很多设计得到了业界推广。
在工作中,杨守伟每天组织业务学习交流,为其他“妈妈”争取外出学习机会,组织护理技能大比武。“‘妈妈’们的知识水平提高了,对孩子们的照顾也更加科学、更加专业。”她说。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杨守伟毫不犹豫地选择带队进入一线封闭区,与孩子们在一起。近8个月的封闭运行中,100多名在院孤弃儿童得到了无微不至的照顾与呵护,员工与孩子全都安然无恙。今年3月,当地疫情形势变得严峻起来,她又是第一个报名到封闭一线,带领干部职工守护孩子们的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