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巨野县以白事“一碗菜”为抓手,大力推行殡俗改革,有效遏止了铺张浪费行为,减轻了群众经济负担,文明新风深入人心,农村面貌全面改善。巨野县白事“一碗菜”入选全国50个移风易俗品牌巡礼活动,中央文明办《精神文明建设》推广其经验做法。看似不起眼的“一碗菜”,何以破除殡俗陋习“坚冰”?
无解难题“有解思维”
变“坐大席”为“一碗菜”
巨野农村素有节俭办白事的传统风俗,其中尤以“杂菜汤”为特色。白事期间,将吊唁的“贡品”掺以面食素菜,大锅炖煮,以碗盛食,数百年来代际相传。上世纪80年代起,“杂菜汤”的传统风俗被认为“过时了”。为了面子,通知亲朋好友越来越多,一家办事全村吃席,三天需摆上百桌;治丧标准越来越高,一口棺木动辄数千元,一桌席十几道菜,加上烟酒得三四百元,一场白事下来要花费两三万元;铺张浪费越来越多,十人一桌的“大席”,往往只坐一半人,吃上一半菜,残羹剩饭一片狼藉。为了名声,富裕户一掷千金,普通人咬牙硬撑,贫困家庭无奈东家借、西家凑,既背上了经济债,又欠下了人情债。百姓口袋空了、亲情淡了,“死”要面子“活”受罪,逝者葬礼变成生者负担,陈规陋习成为紧箍农村群众的一道“无解难题”。
2015年,正值各级倡树文明乡风,甫一任职巨野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的程凤鸣,在与群众的交流中,看到听到的,多是对白事大操大办的强烈反映。群众的热切期盼,引发他的深入思考。传统风俗如何弘扬,陈规陋习怎么遏制?对龙堌镇北李村的一次调研,成为破题的关键之举。10年前该村移风易俗,推行白事“一碗菜”延续至今,由村里处事公道、群众威望高、办事能力强的村干部、退休教师和村民代表出面,为村民操办红白喜事,既省事又省钱,热热闹闹,效果很好。北李村的实践,坚定了巨野县以“有解思维”破除“无解难题”,大力推进殡俗改革的信心决心。
思路一旦确定,关键就看行动。在巨野县党政主要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县委宣传部主导成立了乡村文明行动移风易俗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会议安排部署,县委组织部、文明办、民政局、群团组织密切配合,县镇村三级联动,形成了全县殡俗改革“一盘棋”。不到一个月,一个个村庄开启“夜读模式”,因地制宜探讨殡改路径;一个个红白理事会改选成立,在党支部领导下开展工作;一个个“当头炮”陆续打响,丧事简办“捷报”频传,全县634个行政村当年实现白事“一碗菜”全覆盖。陈规陋习精神“枷锁”一经打破,白事“坐大席”一去不复返,“一碗菜”的传统风俗回归乡村。群众从最初的观望到主动接受,这一好做法逐步在全县推广。
调研手记:撼山易,撼俗难。陈规陋习根深蒂固,数十年来积习生常,一时之间难以消除。殡俗改革被公认为基层工作“第一难”,也是农村群众“心头盼”。能否将移风易俗作为一项事关农民切身利益的头等大事,千方百计抓紧抓实抓好,检验着党员干部的党性、担当与能力。巨野县广大党员干部坚持问题导向,用铁肩膀担起“千钧担”,以“有解思维”破除思想坚冰,从基层实践中汲取智慧,大力弘扬优秀传统风俗,扎实推进殡俗改革,“坐大席”变成“一碗菜”,社会风气为之一变。巨野的实践证明,不怕山高,就怕腿软。在攻坚者和实干家面前,“第一难”照样能够迎刃而解。
多点发力系统推进
殡俗新风劲吹麟州
移风易俗既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推进殡俗改革过程中,巨野县以白事“一碗菜”为突破口,聚焦制度设计、宣传发动、重点突破、督导落实,多点发力,系统推进,让白事简办文明新风成为群众自觉,劲吹麟州大地。
——下好统筹谋划“先手棋”。科学谋划是成事之基。为做好殡俗改革这篇文章,巨野县成立专题调研组,赴200余个村庄,走访群众近万人,全面了解群众意愿。在此基础上,县委宣传部联合民政局,梳理研究就餐、响班、纸扎、孝布、棺木等30多个具体事项,并制定10条“硬核”标准,形成了《关于进一步规范移风易俗工作的意见》,详细规定丧葬用餐标准,一律吃“一碗菜”;控制治丧规模,简化治丧形式,为抓好殡俗改革明确了方向和标准。积极研究工作方案,细化制定红白理事会改选、宣传发动、督导落实等具体措施,为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奠定了坚实基础。
——打好宣传发动“破冰战”。陈规陋习难以破除,归根结底在于群众传统思想观念根深蒂固。巨野县在推进殡俗改革工作中,把宣传发动作为“破冰之举”,大力营造移风易俗浓厚氛围。一是集中动员铺天盖地。确定“一人一碗菜,能省一万块”等20条通俗易懂的宣传标语,在全县每个村庄主干道、广场周边刷写,实现县域范围全覆盖。强化培训宣讲,把推广白事“一碗菜”纳入村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对1500名村支书和红白理事会成员开展集中培训,组织60余名村支书巡回宣讲500余场次,印制25万份《红白理事会章程》并发放到户,迅速掀起殡俗改革热潮。编排文艺节目在媒体平台播出,积极倡树文明新风理念,通过《新巨野》、巨野县电视台、流动宣传车、“村村响”广播等渠道,宣传殡俗改革的重要意义,营造丧事简办的浓厚氛围。二是“乡村夜读”入脑入心。声势已经形成,细节决定成败。巨野县创新开展“乡村夜读”模式,利用晚上的空闲时间,组织村“两委”干部、红白理事会成员和群众代表,集中学习上级殡改部署,结合村庄实际,研究贯彻落实的具体做法,全县参与人次达30万。广泛而热烈的“乡村夜读”,为广大群众解放思想、统一思想夯实了基础。各村陆续形成治丧事项一致意见,明确了村规民约相关内容,细化了白事“一碗菜”具体标准,群众“自己定规矩、自己去执行”,有力推动殡改工作走深走实。三是以事说理引发共鸣。让群众理解和支持殡改工作,必须站在群众立场,变“大道理”为“大白话”,使群众听得明白、容易接受。在推行白事“一碗菜”之初,村民们谁也不想做第一个“吃螃蟹”的,怕亲朋好友说小气,落个不孝的名声。调研中,程凤鸣为群众讲述的“一只烧鸡”故事,至今让人津津乐道。“乡村夜读”中,程凤鸣与群众谈心,“实行‘白事一碗菜’,节省费用上万元,用这些钱每月给老人送个烧鸡,足够他们吃10年,谁还说你不孝顺?”“一只烧鸡”引发群众广泛共鸣,进一步厘清了“生前孝”与“身后名”的亲情账,“厚养薄葬”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牵住重点突破“牛鼻子”。殡俗改革涉及村庄人员多,工作面广量大。巨野县坚持试点先行,聚焦重点精准发力,以点上突破带动面上推进。一是抓重点村庄动真碰硬。万事开头难。为确保开好头、起好步,各镇街精心挑选班子硬、群众基础好的村庄作为试点,率先改选红白理事会,村级党员干部、乡村“五老”担任成员。针对“头一家”“富裕户”“关系户”等重点家庭,红白理事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深入做好思想工作的基础上,严格落实村规民约,打消了部分群众“试探求情”的想法。调研中,不少村庄红白理事会负责人坦言,规矩立起来,就要排除万难抓好执行;一旦松了口,就会前功尽弃、威信尽失。铁面作风带来文明新风,太平镇中邓楼村、龙堌镇北李村、田桥镇王土墩村、麒麟镇前冯桥村、万丰镇阚店村等一批试点村庄进展顺利,县委宣传部总结经验、因势利导,在各镇村全面推广经验做法,迅速打开工作局面。二是抓重点环节“劲矢疾射”。聚焦治丧事项的重点环节,精准落实“白事简办”原则,确保既有“面子”又有“里子”。用餐标准上,从一席四凉八热十二个菜简化为一人一碗菜,烟酒控制在普通消费水平;参与人员上,严格控制出席规模,本村人员、非近亲不就餐;报丧由人员通知改为电话通知,省去了每人两盒烟;严格控制孝服穿戴范围,除亲生子女外,一律不准披麻戴孝,提倡亲友佩戴白花;圆坟时间从三天缩短为一天甚至半天。执行过程中,部分村庄存在“搞变通”“打折扣”和不落实等问题,有的以“四个碟”代替“一碗菜”,还有的为了一己私利,拒不遵守村规民约,县里均进行了严肃处理,确保令出必行。三是抓重点行业分类施策。传统殡俗涉及餐饮、棺木、布匹、纸扎、响器等行业,形成了自成体系的利益链条。既有行业“断链重塑”,是殡俗改革迈向“深水区”的关键一步,也是文明新风持续向好的重要保障。巨野县瞄准既有行业和相关利益群体,分类施策、精准发力,实现殡葬产业与移风易俗有机融合。重点“发展一批”,统一管理农村“一碗菜”主厨,建立定期培训机制,定制统一服装,经“官方认证”的主厨,荣誉感、责任感明显提升,自觉成为白事简办的支持者。着力“规范一批”,在尊重当地传统风俗基础上,规范响器班演出活动,每场控制在3人以内,禁止搭台演出。坚决“取缔一批”,围绕破除“二次装棺”陋习,联合部门综合执法,关停县域棺材市场,棺材生产销售在巨野基本绝迹。
——打出狠抓落实“组合拳”。传统殡俗陈规陋习积弊甚深、树倒根存,稍有懈怠将死灰复燃。巨野县在抓落实上下功夫,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推动文明新风进万家。一是强化领导抓落实。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亲自抓、亲自管,“一把手抓、抓一把手”成为工作常态。40余名副科级以上干部组成督导组,督导镇村白事“一碗菜”落实情况。建立涵盖县委宣传部、文明办、民政局及镇村的信息交流平台,实现县一级随时调度、镇一级即时掌握、村一级监督服务无缝对接。二是完善机制抓落实。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将白事“一碗菜”落实情况纳入考核,县委宣传部定期调度。组织部、民政局、群团组织把该项工作纳入部门重点工作,加强督导调度。镇级党员干部实行包村责任制,不定期开展现场巡查,各村党员干部、红白理事会严格落实村规民约,确保白事“一碗菜”落到实处。三是群众自觉抓落实。推行白事“一碗菜”6年来,群众从陋习制约不能改、随波逐流不敢改,逐渐变成得到实惠积极改、形成风气自觉改,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受巨野县白事“一碗菜”影响,嘉祥等地周边村庄纷纷效仿。太平镇中邓楼村地处三县交界,村民邓广文长期在外经商,母亲去世后,原本打算“风风光光”治丧,知晓村规民约后,邓广文主动放弃原有念头,顶住压力简办白事,成为村庄佳话。
调研手记:“一人一碗情义菜,干净实惠又有面”,既保留了传统仪式,又省事省钱不失体面,减轻了群众经济负担,扭转了大操大办的不良风气,可谓一举多得。在巨野县白事“一碗菜”实践中,有三点令我们印象深刻。一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巨野县从减轻群众经济负担入手,大力推进移风易俗,解开了长期以来困扰群众的“人情枷锁”。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致力于解决群众所盼所愿,才能得到群众认可和支持。二是因地制宜强化制度建设。制度建设只有结合实际,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巨野县白事“一碗菜”殡俗改革,坚持从实际出发,多方调研、听取意见,制定群众易于接受、便于执行的行为规范,奠定了移风易俗制度基础。三是组建敢于攻坚的工作队伍。事不避难者成。在深入推进白事“一碗菜”过程中,巨野县各级干部勇于担当作为,对工作认真负责、较真碰硬,以坚定的信心决心整治“顽疾”,确保了这一殡俗举措真正推广开来、落实到位。
一点推开全盘皆活
为乡村振兴夯基垒台
——省钱省事,群众负担明显减轻。巨野县实行白事“一碗菜”后,既顾全了主家面子,又大大降低了费用,花费从两三万元缩减到五六千元,有效减轻了群众经济负担。以麒麟镇前冯桥村姚甘氏白事为例,一人一碗菜费用3400元,烟酒费用1200元,“唢呐班”600元,骨灰盒等460元,加上相关费用总计6200余元。按照殡改前的风俗,每桌酒席花费400元,加上棺材、孝布、纸扎等,一场白事下来,至少花费3万余元。由此推算,全县年可节约资金1.5亿元,相当于发放困难群众补助金总额,占财政拨付农业农村资金的15%;如在全市推广白事“一碗菜”,每年将节省资金近20亿元。
——扭转陋习,文明新风深入人心。以白事“一碗菜”为代表的殡俗改革,转变了群众思想观念,营造了节俭、文明新风尚,“厚养薄葬”深入人心,过去的攀比风、赌博风等不良习俗不见了踪影。各镇村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作用,打出“厚养薄葬”这张孝道牌,积极推进“关爱老人”孝德文化建设,大力宣传群众身边的“好儿子”“好媳妇”“好女儿”,评选“好婆婆”“好妯娌”“好村民”“好邻居”,要求参评人员必须遵守村规民约,带头移风易俗。以善治家、以德传家、以富兴家成为新风尚,进一步激发了群众盼发展、谋发展的内生动力,营造了奋发向上、崇德向善的良好风气。田桥镇王土墩村党支部书记王光立对此深有感触:“白事‘一碗菜’抓好了,村风民风越来越好,好人好事越来越多,2017年我们村被评选为全国文明村。”
——以点带面,乡村治理全面提升。巨野县通过抓宣传、定制度、建队伍,加大对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不良风气的治理,村班子和村干部在村民中的威信越来越高,作风越来越硬,凝聚力越来越强。在此基础上,巨野县因势利导,脱贫攻坚、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扎实推进、亮点纷呈,先后被评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专项评价先进县,涌现出县级以上美丽乡村291个、“一村一品”专业村200个,分别占总数的46%、32%,2020年8月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现场会在巨野召开。
调研手记:巨野县白事“一碗菜”实践,为深化移风易俗工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当前,白事大操大办、竞相攀比之风在部分地方仍然存在。巨野做法,对于深化殡俗改革、积极动员推广、明确责任主体,实行白事简办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