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霜降已过,晨曦中的黛青山呈现着晚秋的美景,渐黄的软籽石榴树上,稀疏分布着色泽红艳的石榴,显现出一派生机。素有早起习惯的淄博河东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汉修,穿梭于枝叶茂密的软籽石榴树间,精心修剪着枝干,树枝在他的手里变得温顺,展现出赏心悦目的造型。
扎根荒山,“变绿生金”。黛青山坐落于淄川区罗村镇河东村东北方向,以前人们大规模开采山上的石头,留下了大大小小数不清的废石料坑。随着资源的枯竭,黛青山成为一座满目疮痍的荒山,大家都盼着荒山早日得到修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已然是当地小有名气“煤老板”的张汉修生意越做越大,但心里老觉得不是那么回事。“整天跟煤炭打交道,越干越觉得没啥意思。”8年前的一天,张汉修突然向家人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承包村旁的一座废弃矿山,打造成一座“花果山”。
8年多时间,张汉修把曾经的废弃矿坑逐渐变成了满目皆绿、瓜果飘香的花果山,“变绿生金”,并探索出了田园综合体产业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淄博模式。
2013年7月,淄博河东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400万元,流转了1000余亩废弃矿坑荒山,先后投资9000余万元,从修复废弃矿坑和荒山改造开始,实施生态农业修复工程,发展高效富硒农业,经反复考察,确定依托园区天然富硒土壤优势,种植富硒软籽石榴,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目标。
良种优法,成果丰硕。生态农业依托的是生态、环境,还要匹配叫得响的品牌。硒是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号称“生命的火种”,而石榴在传统意义上是多子多福的象征,依托园区天然富硒土壤优势,张汉修确定园区的主栽品种软籽石榴,建成了北方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富硒软籽石榴科技示范园。
淄博河东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还积极抢抓农业3.0时代重大发展机遇,以数字技术改造提升农业,利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技术,建设数字农业示范基地300亩,并配备视频监控、土壤分析、温湿分析等现代化系统,加快农业智能化、数字化、精准化转型,实现园区数字农业化全覆盖。
为了保证高效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合作社与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山东省农科院等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紧密合作,成立了淄博河东富硒石榴科技研究院,加大农业科技研发力度,建成了软籽石榴标准化、产业化生产示范基地,为淄博市软籽石榴栽培提供了产业化样板园和一整套软籽石榴无公害栽培技术体系,为下一步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和田园综合体建设提供了依托。
发展高效农业,带动周边农户增收。2017年,黛青山富硒产业园辐射带动残疾人贫困户22户,为他们提供免费软籽石榴种植技术,并以高于市场价收取果实。2018年与罗村镇签订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实施方案,涉及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00万元,每年收取合作社财政资金200万元的7%固定收益共计14万元,带动罗村镇22个村贫困户102户151人实现增收。黛青山富硒产业园先后被授予“国家首批天然富硒地块”“中国优质石榴基地”、“突尼斯无籽石榴山东省示范推广基地”“山东省富硒农产品示范基地”等称号;种植的富硒软籽石榴获得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第十四届中国林产品金奖、山东省第六批知名农产品企业产品品牌、淄博市第五批知名农产品品牌;公司董事长张汉修先后获中央文明办“中国好人”“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齐鲁乡村之星”等多项荣誉称号,并被誉为“当代植绿愚公”。(全媒体记者张谦谦 特约记者闫盛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