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浩奇
本报通讯员 郑国栋 马扶坤
位于黄河岸边的梁山县大路口乡有件新鲜事儿:26岁的大学生放弃大城市高薪工作回乡创业,通过研究种植新模式、新技术,在家乡的弱碱性土地上种出了喜酸性土壤的蓝莓,并带领乡亲们增收致富。“农村老家大有可为,我有一肚子想法等着实现呢!”大学生名叫冯中岳,今年回乡第3年了,冲劲儿一点都没减。
记者近日来到冯中岳位于大路口乡孙老包村的种植基地里,一个个黑色花盆整齐排列,盆里两拃多高的蓝莓株上结出了嫩绿的果实。冯中岳穿梭其中,忙着浇水施肥、查看长势。“有好工作不干非要回来吃苦,他就是迷这个,谁也拉不住。”在地头帮着打下手的冯中岳奶奶悄悄地跟记者说。冯中岳2015年从青岛农业大学园艺系毕业后,入职一家专业从事蓝莓生产的企业。他从实验室育种开始,从事过育苗、生产等全部环节的工作,学到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理念,他也从普通职员升到了区域经理,年薪涨到了10多万元。
“蓝莓属于从国外引进的高端水果品种,是近年来新兴的农产品。为何不把它引进家乡,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呢?”2018年,冯中岳下决心回到了家乡,建起了一座占地4亩的大棚,开始种植蓝莓。“蓝莓很‘娇贵’,喜欢生长在疏松、透气的酸性土壤中,而老家紧邻黄河,弱碱性土壤不适合蓝莓生长。况且,蓝莓基质土需要从国外进口,一棵苗的栽植成本高达100元。”冯中岳的创业路并不顺畅。为降低种植成本,不服输的他决心自己研制蓝莓基质土。他在家里找了间小屋,摆上瓶瓶罐罐,做起了实验。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反复实验,他摸索出一套适合当地环境的蓝莓无土种植方案。他利用锯末、牛粪、秸秆等发酵后,配制成酸性基质,既降低了农药使用量,又将每亩地的种植成本减少2000元。不仅如此,他突发奇想,将月季种植中打破顶端优势的方法应用到种植蓝莓上,并最终验证了可行性,增加了蓝莓的结果率。
年轻的冯中岳也像一颗种子一样扎进了农村的土地里,新理念一个接一个地冒出。他变地栽为盆栽,不仅将单亩种植棵数提高了近一倍、产量提高1500斤—2000斤,而且还能将蓝莓作为盆景销售,增加收入。他还根据所学专业,在蓝莓长叶时施氮肥,开花时施磷肥,结果时施钙肥,分阶段精准施肥让他种出来的蓝莓甜度比普通蓝莓高20%以上。“只有形成规模才能产生效益,带动乡亲们致富。”在乡里的帮助下,冯中岳申请到300万元资金,今年3月份,在邻村大张村建起了10座更高标准的蓝莓大棚。他除了让村民进棚打工增加收入外,还免费向大家传授种植技术。
“我的目标是把蓝莓种植园发展到1000亩左右,到时候再配套延伸出果干、果酒等深加工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真正让‘娇果果’在家乡生根发芽,带动乡亲们增收致富。”冯中岳对未来充满希望。他前期种植的蓝莓主要销售给当地的水果店。下一步,他将依托附近的贾堌堆农家寨景区,将游客引流到蓝莓种植园搞采摘体验,同时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进行网上销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