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苑莘 本报通讯员 刘冬冬
从军人到法院工作人员再到村干部,莘县80后年轻干部张军的成长经历颇为丰富。“在董杜庄镇毕屯村工作的这两年收获很大,一是和群众打交道的水平提高了,二是见识多了。和大家一起努力,让村庄一天天变了模样,心里很有成就感。”张军说。
7月30日,记者来到毕屯村,村庄道路、房前屋后、绿化带的卫生死角不见了踪迹,公共空间干净整洁,整齐划一。这只是表面的变化,村民王广民说:“我们毕屯村这两年变化不小。不光街道整洁干净,村里还给大家组织戏曲表演,村民现在的生活挺舒心。”
过去的毕屯村并非如此。位于冀鲁豫三省交界的毕屯村,位置偏僻,是全镇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村。村民居住分散、姓氏纷繁、派系复杂、宗族矛盾突出,干部思想落后、群众观念滞后。村庄没有什么资源,村内集体经济空白,是莘县有名的“落后村”。
嬗变开始于张军的到来。2020年,莘县从全县机关事业单位中选拔100名优秀干部到农村担任党支部书记,莘县人民法院的张军接到了任命。起初,他打心眼里发憷,但当想到自己是共产党员时,便没有讲任何条件,第二天就到毕屯村报到了。
为彻底扭转毕屯村的落后面貌,张军到任后,第一时间走村入户,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征求听取意见,依靠党员团结群众,条分缕析、集思广益。他从群众最关心的村容村貌做起,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多方筹措资金,硬化村内道路,在道路两侧和胡同全部安装了LED路灯,彻底解决了群众出行难。
村集体收入低是制约村庄发展的重要因素,而缺乏村党支部的正确引领是关键原因。张军通过“四议两公开”程序成立了莘县毕屯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和“毕屯农产品综合体”,即“毕屯五坊”——酒坊、槐花蜜坊、老布鞋坊、西瓜辣椒酱坊、石磨面坊,注册了“大槐树”商标,让产业在乡愁中稳步发展,既增加了群众收入,又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
发展产业是富民强村的关键。过去的20多年来,毕屯村群众一直采用大棚西瓜套种豆角的种植模式,可最近几年的效益遇到了“天花板”,无法进一步提高。为解决这一问题,张军对群众以往的种植结构、村庄的土质、水质等进行了大数据分析,发现这里的土壤状况并不适合种植西瓜。他就专门从北京聘请了一支农业技术团队,引进了适合当地种植的“秋延迟软香辣”辣椒品种,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农业公司+农户”的运营模式种植新品种。去年,该村的200亩(1亩约合666.7平方米)辣椒共为村民带来过百万元的收入,为村集体增收10多万元。
在张军的带领下,毕屯村党支部的战斗力逐渐增强。村干部王铁军说:“张军书记让我们村走上了一条快速发展之路。下一步,我们要继续努力,把毕屯村建设得更加美丽、文明、和谐与富裕,让村民生活得更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