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东    国内    社会    教育    旅游    房产    娱乐    企讯    女人    财经    科技    健康    家居  

 

 首页 > 资讯频道 > 一线故事 > 正文
   

回村五年,山里的老刘“意外”成才

2021-08-09 08:44:41  |  来源:  |  作者:  |  阅读:  字号: T   T
 

  这些年,回乡发展的刘国峰心里一直憋着劲儿,他想通过种植多肉让自己的小家过上好日子,也潜移默化地影响其他村民,让大家共同致富。

  2017年,开了十年塔吊的刘国峰告别工地,回到老家淄博市博山区池上镇下小峰村,在一片反对声中建起了“老刘多肉园”。

  从最初被人笑话不务正业,到后来干出名堂、被全国各地花友认可,村里的人慢慢也转变了态度。老刘坦言,这5年压力很大,但好在挺了过来。

  文/片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许建立 高广超

  在一片反对声中

  塔吊司机回村

  刘国峰今年39岁,但他更习惯村民和朋友们喊他“老刘”,他觉得这样称呼更亲切、更顺嘴儿。

  老刘家在下小峰村,村子地处淄博市博山区鲁山主峰北麓,这里是进山路上的第一村,小峰河将村庄分成东西两街。老刘住在村西,而且是山上最高的那户。

  走过弯弯曲曲的胡同,再爬过百米的山路,就能看到老刘的家:两栋老屋,两座花卉大棚。这里还有一个响亮的名字——“老刘多肉园”。园子里,多肉植物是绝对的主角,为了“伺候”好它们,这些年老刘夫妻起早贪黑,费了很多心思。

  时间回溯到2017年5月,老刘经过深思熟虑,决心不再回工地了,他要回村创业,专心“养肉”。

  其实,关于回村创业,此前老刘和妻子王学玲就争论好几次。2015年的时候,他就提出想回家创业的想法,但妻子回应说:“你回来能干吗,回来跟我一起种地吗?你先在工地干着吧。”两人谈了几次都不欢而散。

  老刘心里虽有些不快,但他明白,妻子的考虑不是没有道理。老刘是2004年结的婚,“当时很困难,就我媳妇带过来五千元钱。为了生计,买了一辆三轮摩托车,干起了走街串巷的小生意。”老刘说,那时总算有点收入了,但总觉得这不是长久之计。

  “这一生还长着呢,我得学一门技术,让家人过上好日子。”2005年,经过亲戚介绍,老刘到工地打工,先是当了一名仓库保管员,后来又学起了塔吊,靠着一股聪明劲儿,他很快就能熟练操作了。渐渐地,作为工地“管理人员”,他转变为正式的“塔吊工+安全员”。收入也如老刘所愿,从此,他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塔吊工生涯。

  与多肉结缘,还得从帮朋友卖多肉植物说起,2015年前后,老刘对多肉植物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几个月的时间,他家就成了多肉“大户”。后来,他又突发奇想把多肉搬到了塔吊上。开塔吊的同时,望着一排排的多肉植物,他感觉自己不再孤独。

  如今放弃工地上的好活儿,回家鼓捣村民们之前没大听说的多肉植物,老刘这波操作,大家一时没大看懂。

  彼时,老刘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这种压力不仅来自周围人的目光,还有家人的期待,毕竟还有一家老小要养活。”老刘说。

  买砖砌墙亲力亲为

  山上建起“大工程”

  谈起回乡创业的决定,老刘喝了口茶说:“我不想在外面漂,还是在家好,况且那时候我养多肉植物已经有一定的经验了,自己是真喜欢这个,我觉得,它们能给我带来能量。”

  老刘原先住在山下,回村创业初期,由于地方不够,不仅庭院里摆满了多肉植物,甚至还借了旁边亲戚的院子。卖了一个夏天后,转眼到了秋季,保温成了大难题。

  这时,老刘将目光瞄准了山上的自家老屋以及老屋前的大片空地,虽然上山的小路比较难走,但那里的确是一个好去处。

  说干就干,说修就修。这样的改造,对于在工地干了十年的老刘来说,就是一个“小工程”。为了省钱,除了平整土地需要挖掘机,其他都是他亲力亲为,从买砖到砌墙,从花棚架梁到棚顶铺膜,从地面改造到电线铺设,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老刘多肉园“一期工程”就完工了。

  一座“大花园”的目标激发了老刘的干劲。山路不好走,老刘和妻子就用扁担一筐筐地挑。妻子把饭送到山上,老刘经常忘记吃。

  看到老刘这样的干法,妻子有些心疼,于是商量着再把花棚旁边的老屋重新修缮,一家人全部搬到山上,这样就不用山上山下来回跑了。

  2018年春天,老刘找来了施工队,重新覆上红瓦,老屋焕然一新。“这花棚和老屋还挺般配。”住进老屋的第一天,老刘的妻子笑着说。

  “老刘多肉园”的变化,也引起了村民们的关注。很多看着老刘长大的老人们在街头闲谈时会由衷夸赞:“国峰这园子,越干越大,真不错”,“去年国峰给我的那盆多肉长得特别好”。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老刘和妻子精心打理着多肉园,寒来暑往,不敢有丝毫懈怠。多肉园也回馈了一家人相对富足的生活,如今老刘家里已有两辆汽车了。

  找回“家”的感觉

  这比其他东西更重要

  7月27日,王先生一家四口驱车来到老刘多肉园,在园子里挑了半个小时,花700元买了一大盆多肉植物。他是通过短视频平台得知老刘多肉园的方式,然后慕名上门的。

  学一门技术,这是老刘坚信的农村人致富的秘诀。2017年前,老刘用来养家糊口的技术是塔吊驾驶。2017年后,老刘的技术则是养护多肉,通过互联网,他将自己打造成了多肉圈的技术达人。

  在视频里,专业技术主播是他的定位,他特别喜欢编写一些多肉养护段子。因为顺口好记,在这个圈子里广为传播。

  “有了互联网,在城市里、塔吊上、村里,都是一样的。”就在今年年初,老刘家附近山上的网络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直播时的信号更好了。

  其实,老刘回村创业,最高兴的就是他的妻子王学玲,在她看来,两人终于找回了久违的“家”的感觉。对比以前的生活,王学玲打心眼里感到知足,“现在一家人天天在多肉园里忙,起码能在一起,心里踏实,这比其他的东西都重要。”

  村里开起人才座谈会

  “史”上还是头一遭

  今年5月,下小峰村开了一场特别会议——优秀人才座谈会,这在“村史”上是头一回。在外发展的、在村里创业的,凡是能联系到的都喊来了,20多人参加。作为代表,老刘坐在了第一排。

  其实,参加这样的会议,老刘心里是有些紧张的。不过,在村里40岁以下的村民中,老刘各方面算得上出类拔萃,虽然只是初中毕业,但是敢说会写,应付村里的一些事务绰绰有余。他还在村里主持过几十场婚礼,参与编写村志,对村里的历史“门儿清”。

  下小峰村党支部书记刘维忠经常鼓励老刘:“多带动一下在外地打工的年轻人,咱们一起把村子建设好。”

  村党支部书记的话,是有底气的。两年来,在驻村第一书记的带领下,村里的变化是有目共睹的。

  这几年,老刘多肉园成了很多来下小峰村考察参观者的“打卡地”,在讲解介绍时,老刘常说:“我就是一个多肉挖坑人,我希望有一天通过种植多肉大家都富了,而不是我赚了钱自己偷着乐。”

  “有没有想过把你的多肉种植向外推广一下,在村里形成产业。”一些参观者会向老刘抛出这样的问题。

  “其实,我的一些做法已经潜移默化地带动了很多人。”老刘说。

  7月13日,来自山东理工大学的七月蜜“峰”实践团在下小峰村开启了以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的暑期实践活动,老刘和大学生们一起爬上了村里最高的山,还邀请他们到多肉园一起吃烧烤。对这位“刘叔叔”,学生们评价道:“积极向上,乐观面对生活。”刘新桐是老刘的邻居。“老刘多肉园”的指引牌就挂在他家门口的电线杆上,可以说见证了老刘的“成长”,“老刘一家这五年真是吃苦了,好在种植多肉这事儿真让他搞成了。”

  回乡创业像一粒种子,等待着发芽

  回村创业已是第五年。这个夏天,老刘的大儿子初中毕业了,他想趁暑假让孩子也学个一技之长;小儿子还在上幼儿园,放学后要学少儿街舞,老刘经常和孩子一起练着玩。一家四口,其乐融融,这是一家人想要的生活。

  拍视频、搞直播、卖多肉,在旁人眼里,老刘这些年的生意风生水起,不过,背后的辛劳也只有他们自己最清楚。现在正值多肉销售的淡季,他也有心思沉下心来,想想孩子将来的路,再想想多肉园今后的发展。

  老刘心里憋着一股劲儿。这股劲儿到底是什么,他也说不清,总之,他要继续奋斗下去,不能比别人落后,要让家里人过上更好的日子,让通往老刘多肉园的山路更平坦,让孩子有个好学校上。好在社会在进步,互联网打开了乡村的世界,让人们看到了村里的老刘和他的多肉,相信他的这些愿望都能成真。

  与此同时,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也看到了老刘的“成功”。虽然这种带动不会立刻发生作用,但已经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村民的想法,就像一粒种子,等待着发芽。

我来说说(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上一篇:聊城:毕屯村的嬗变
下一篇:广饶:村歌唱出帮扶情
 
0
 
 
 
 
推荐资讯
共富车间助力群众就业增收
共富车间助力群众就业
宁阳:持续壮大林果产业 多点发力点亮绿色经济
宁阳:持续壮大林果产
“青衿致远”实践团参观走访青岛汉缆股份有限公司
“青衿致远”实践团参
种下“牧草绿”,治愈“盐碱白”
种下“牧草绿”,治愈
 
栏目最新
栏目热门
 
 
 
版权声明   |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频道招商   |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山东信息港 ings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