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王村是黄河尾闾的一个村庄,历史上曾称王王庄,系洪武二年自山西洪洞县兰陵树明乡东迁至此。东王村东西长,南北短,南靠六干渠,西与史王村为邻,北与姜家村毗邻,东依S316省道。
黄河滩上的百年古村
从垦利区胜坨镇政府顺着S316省道一路驱车,两旁树木林立,早已是树叶郁郁葱葱的时节,行驶大约7公里左右,便是东王村的石雕牌坊了,三门四柱的设计,古朴气息扑面而来。
说起东王村的历史,可以追溯至640多年前。明洪武二年(1369年),王友然、王友直兄弟二人从山西省洪洞县迁至此地建村,得名“王王庄”。后因居住方位分称东王庄、西王庄。1956年,两村合并。拥有现在的村名是近二十多年的事情,当时还称王二村。1984年,成立东王村民委员会。
翻开东王村的史料,120年前,改道后的黄河的一次泛滥,东王村所在的这片区域还是一个风沙肆虐之地。那时候当地流传着一句谚语:关上门,挡上窗耽误不了喝那牙碜汤。年年刮风,使得东王村逐渐变为不毛之地,更别提产粮了。1968年,村南的六干渠通了水,村里人开始引黄河水,存蓄大水冲击沙土地沉淀后留下好泥土。终于在1975年,东王村用七年的时间彻底扭转了满地黄沙的局面。粮食产量上去了,村里的日子好起来了,村民们面对这边三户、那边五户的散户现象,提出了村集体规划,也就有了现在东王村的雏形。
青砖黛瓦里那些户户有花的胡同
东王村东西长,南北短,一条主路贯穿东西,东王村沿街民居都是“灰砖白墙”。正值初夏季节,大街两边的胡同两侧,开满了红色的月季花,在青砖黛瓦的映衬下,艳丽明亮。
“灰砖白墙”是东王村保护黄河口传统民居的土坯房的一种方式,在原有的土坯房上基础上添加水泥和灰砖,以求能最大限度的保留传统民居的特色。
村里的大街上,鲜有行人。村里人告诉记者,现在住在村里人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年轻人都在外面工作很少回村子居住了。老人们三三两两聚在院门口,谈天聊家常,不管认识不认识,都会热情的招呼你,拿出板凳让你坐下歇歇脚。村里的狗在胡同里悠闲的跑来跑去,跑累了就找个阴凉墙角趴下眯上眼睛任谁逗都不搭理。
田园生态带你走进向往的生活
东王村四周被绿地及水系包围,主要以农田、林地等经济作物为主,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水塘点缀其中,村内植被条件很好,树木葱郁,并与南侧的林地相连,形成一条完整的生态景观带。村南侧紧邻六干渠,景观资源丰富。桃园、杏园的成片种植,除了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外,还可体验采摘的乐趣。所以东王村依托“乡村记忆”工程,保护传统文化,来发展乡村旅游,增加经济收益。
年近60的王炳颜老两口种植杏园已经有五六年的时间了,每到杏快要成熟的季节,老两口便会在果园旁边的房子里住上一段时间。王炳颜说,“我们种的杏儿成熟的时候都是红彤彤的,上我们园子里采摘的人可多了,有的年年来,有的来一次就回去介绍给朋友,现在都知道我们东王村的杏儿好吃。地上随便撒的草莓种子长出来的草莓那都是自然成熟,一捏就碎了。”地上的草莓叶子长得亭亭如盖,草莓密密麻麻的藏在叶下,稍个不留神便会踩碎几个。“种的太密了,那一片都是。”老爷子抬了抬手往右边一指说。
现在的东王村,经济依靠着乡村旅游迅速发展。村民的口袋鼓了,生活富裕了,浓厚的乡土文化温润了乡村“精气神”,整洁、美丽的乡村环境吸引着游客纷至沓来,踏青、采摘、农家乐,领略乡土古朴风韵、品尝乡间美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