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硕果飘香。10月13日,记者冒着小雨,来到贫困户姚郡永的家中,姚郡永正忙着在二楼整理晒干的花生。进入二楼,花生的清香扑面袭来,“这些花生都是荒山地里长出来的,荒山上通风良好,光照充分,沙质土壤,种出的花生质量高色相好,拿在手里不沾泥,亩收入达1300余元。”姚郡永难掩喜悦之情。
“当年我胳膊残疾,腿部大手术,想死的心都有。”说起前些年的苦日子,七尺男儿也禁不住热泪盈框。
据其介绍,2007年2月二女儿出生,先天性三度唇鄂裂,花费3万余元,为了还账,姚郡永2008年8月去黑龙江煤矿打工,打工第二天胳膊被电击,左胳膊侧神经坏死,致肢体四级残疾,胳膊和手活动受限。后来父母的连续去世。母亲去世时他的腿意外摔断膝盖大筋神经,几年间欠债近十万元,生活陷入极度贫困,姚郡永曾心灰意冷。
在姚郡永最绝望的时候,国家扶贫政策给他带来了希望。2014年,政府了解他全家的情况后,将他家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大病救助、教育资助、危房改造、扶贫专岗、低保保障等各项扶贫政策的落实,像冬日里一束束阳光,让他感受到了党的温暖,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为了更好地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带动全镇贫困户尽快脱贫致富,镇里定期举办种植、养殖、电商等新型农民培训班,提高贫困户脱贫能力,姚郡永参加了十几次新型农民培训。“2016年在镇组织的一次新型农民培训会上,课余时间我跟国家农业部的一名专家沟通,问及如何脱贫致富时,专家问我有什么,我说我们住在山旮旯,荒山多,专家告诉我有这双手和荒山就足够了,我当时顿时醒悟了。”姚郡永精神上的彻底转变就源于这一次的新型农民培训。
回家后,姚郡永真听了专家的话,在帮扶干部的帮助下,承包了村里的10亩荒山,种植传统经济作物——花生,并带头引进白、黑、紫等多种稀有品种,增加了不少收入。
生活越来越好了,姚郡永的干劲也越来越大了,他又承包了村里的10亩土地种植粮食作物。2016年,镇政府又来新政策,鼓励贫困户发展养殖,在村里领来了2只扶贫羊,他如获至宝,悉心照料。在他的精心喂养下,2只小羊不断繁殖,每年销售收入达6000余元。在姚郡永的不懈努力和政府帮扶下,不仅还清了欠下的外债,而且实现了连续三年稳定脱贫,稳稳地甩掉了贫困的帽子。
“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不努力,安于贫困。我虽然有残疾,但我有土地,有一双手,我不但能脱贫,还要奔小康。”姚郡永对未来的小康生活充满了信心。(记者 刘振江 通讯员 苏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