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钟伟 通讯员 刘逸飞 王涛) “以前买把小葱要走两站路,现在下楼就是菜摊子。”近日清晨,家住阳谷南街小区的李淑芹挎着竹篮走进清河西路便民疏导点,这里青翠的时蔬还带着露水,刚出炉的菜包子飘来阵阵香气。在这座千年古城里,7处便民疏导点串联起市民的“菜篮子”。
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买菜远”问题,阳谷县综合行政执法局精心布局的民生工程交出暖心答卷。核心城区内,7处功能齐全的疏导点如毛细血管延伸至社区肌理:南街小学旁的小型市集填补了老城区的服务空白;运河东路与宁津路交叉口西南角的疏导点瞄准上班族的“早餐+买菜”复合需求;兴隆街疏导点则成为老年群体的“心头好”。每个点位辐射周边社区,实现“抬脚即达”的便捷体验。
在城角徐疏导点,居民张文忠推着自行车穿梭于盆景苗木区与瓜果蔬菜区,“买盆杜鹃装点阳台,顺手捎两捆水灵的菠菜,还在隔壁摊位修好漏汽的锅盖”。这个占地800余平方米的综合性市场,不仅直供本地农户的时令果蔬,还开辟了日用百货专区,从针头线脑到锅碗瓢盆一应俱全。
兴隆街疏导点则以“烟火市集”为特色,清晨五点半就飘起油条香气,傍晚时分服装摊位亮起霓虹。周边工地的工人、附近小区的居民都能在此满足日常所需。
西城墙路便民疏导点将于4月下旬投入使用。这座建筑面积达4000余平方米的“城市生活驿站”已吸引200余家商户签约入驻,涵盖小吃美食街、果蔬超市、日用品商城和服装市集四大功能区。这片新生的便民市场原是困扰城市管理的“老大难”区域。据县执法局工作人员介绍,该点位紧邻3个大型居民区及城乡接合部,长期以来,流动摊贩在道路两侧随意设摊,不仅造成交通拥堵,产生的餐厨垃圾更是让环卫工人苦不堪言。“以前每天要处理二三十个占道经营摊点,执法车刚走就有人重新支摊。”狮子楼中队中队长孟庆帅回忆道。
据统计,自现有7处疏导点运营以来,周边居民户均每月买菜耗时缩短4.5小时,菜价较流动摊贩平均降低12%。随着西城墙路大型便民综合体启用,阳谷县的“15分钟便民生活圈”正朝着更智慧、更包容、更具活力的方向持续升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