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武城县四女寺镇谢张庄村村南,随着螺旋桨发出急促的转动声,一架植保无人机从货车上腾空而起,平稳掠过道路,飞进绿浪翻滚的连片麦田,喷洒出的细密雾线均匀地洒落麦田间。
田埂上,被村民称作“开飞机种田”的盖新、董菲夫妇,正熟练地操控着遥控器,全神贯注地关注着无人机的飞行轨迹。
当下正值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时期,这对“夫妻飞手”也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阶时候,在田间地头大显身手。
从农资店主到“资深飞手” 玩转无人机,年增收8.3万元
田埂上,这对三十多岁的夫妻配合默契、分工明确。拥有8年“飞龄”的资深飞手盖新,会先对农田进行细致地实地勘察,制定科学的植保方案,并精准设置无人机飞行参数;“农药通”董菲,则走进田间查看农作物生长状态,与农户协商喷药配比。
作业全程,他们严格遵循标准操作流程,确保作业质量。完成作业后,盖新将无人机精准平稳地降落在车架上,董菲则及时回访农户,了解使用效果,认真收集反馈意见。
15分钟完成50亩小麦病虫害农药喷洒,这是无人机植保的工作效率。夫妻二人又马不停蹄驱车前往另一块已预约的麦田里继续作业。
一路上,董菲手机来电铃声不断,她一一回应:“放心吧,婶子!今天下午就能给你打上”“叔,我记下了,后天就去你的地里”……货车行驶在乡间小路上,轰隆隆的电机声、车斗里农具颠簸声,与夫妻二人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春日麦田,显得格外生机勃勃。
盖新、董菲是土生土长的农民,除了飞防工作,他们还经营着一家销售农药、种子的农资店。2018年,在周边十来个村中,他们率先尝试无人机植保,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回顾这8年“开飞机种田”的历程,夫妻二人脸上洋溢着自豪与满足。他们细细算了一笔账:在不耽误家中农资店生意的前提下,8年累计植保面积达13万亩,平均每年飞行作业1.7万亩,仅无人机植保这一项业务,每年就能为家庭增收8.3万元。
从“不靠谱”到“真省事” 种田“老把式”排队预约
然而,当初踏上无人机植保之路时,他们并非一帆风顺。“村民们用传统方式种了一辈子地,都不相信无人机能用来喷农药、撒化肥,觉得这事太不靠谱。”盖新回忆道,第一个投反对票的就是自己父亲,“我能理解他,土地是农民的生计,只有自己背着药桶挨个走一遍,心里才踏实。但科技种田是大势所趋,我就想试试看,做出效果比说什么都有说服力!”
抱着这样的信念,两口子一咬牙,花了6万元购置了第一架小型无人机。盖新坐在书桌前,一门心思钻研无人机飞防技巧,不过两三天时间,盖新颇有“无师自通”之感,“这操控无人机和玩手机游戏差不多呀!”为确保飞行安全与作业规范,他又进行了系统学习,考取了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操控员执照。
2018年春,盖新的首次飞行作业十分顺利。不到10分钟,自家十多亩地的喷药工作便顺利完成。董菲忍不住赞叹:“以前咱俩一起背着药桶,忙活一整天才能干完,无人机真是太高效了!”此外,他们还发现,无人机喷洒农药不仅更加均匀,还能节省约30%的农药用量。
无人机植保的优势很快在村中传开。飞防一亩地收费5-7元,多数村民花上百十元,就能将农活外包。时间长了,使用过无人机喷药服务的村民,也成了“科技种田”的宣传员,有热情的村民看到无人机飞来,会主动给地邻打电话,“咱一块儿用无人机上化肥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打来预约电话。董菲也开始学习无人机技术,农忙时可以与丈夫一起完成飞防作业。
如今,附近十里八庄的农户大多成了他们的客户。盖新查看手机里的飞行数据,粗略估算,在他服务的十多个村庄,无人机喷洒农药的覆盖面积已超过90%。
从传统农民到“新农人” 无人机载着梦想飞向全国
“开飞机种田”不仅改变了盖新、董菲的农耕方式,也为他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变化。
购买无人机的第二年,夫妻俩便承包了村里50亩土地。“以前怕地里活干不完,现在有了无人机,心里就有底了。”盖新自信地说。
近年来,他们还承接了不少外省业务,足迹遍布新疆、内蒙古、黑龙江、安徽、河南等地。“以前咱就是守着周边几个村的传统农民,现在成了‘新农人’,有技术就能走南闯北。”
德州是粮食生产大市,于2021年在全国率先启动“吨半粮”示范区创建,而无人机飞防作为新兴农业技术,门槛低、效率高、收入可观,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加入。盖新向记者展示他加入的“武城飞手微信群”,群成员从最初的4人增至30余人,大批新农人拥抱农业低空经济。
面对飞防服务市场的不断拓展,盖新深知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农业新质生产力’,低空技术应用就是其中重要一项,这给了我们底气,未来发展空间广阔着呢。”盖新手机里保存着许多“科学种田”“无人机飞防”的科普视频。
他和董菲坚信,农业未来大有可为,“低空经济”在乡村的发展,离不开懂农机、爱农业的“新农人”,他们决心继续做敢于创新的“先行者”。
为提升服务质量与竞争力,盖新去年更换了更高效、节能的大型无人机,还计划配备带多光谱相机的巡查无人机。这种新型无人机可同步完成作物长势分析和病虫害预警,如同为每块农田配备了“空中医生”,助力实现“天空地一体化”的智慧种田模式。
春日的麦浪中,盖新、董菲夫妻的无人机依旧在轰鸣作业。脚下的土地未曾改变,但“新农人”的舞台早已跨越田埂,向着更广阔的天地延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