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贺莹莹 本报通讯员 马强 董艳杰
“今年冬前旺长比较普遍,针对这个情况应该怎么办?”
“针对这种情况,灌溉时为促进根系生长,可以每亩施磷铵5—6公斤,氮肥用量不宜很多,配合着镇压技术,能解决旺苗的问题。”
日前,德州百余位种粮大户齐聚新农人劳模工匠学院,学习小麦调控增产和全程管理技术等相关知识。
这场“推技术、提单产”农技服务行动暨小麦全程管理技术培训会,有理论有实例,有提问有解答,现场互动热烈。“魏院长是我们农业圈的‘大咖’,跟着他学到了不少农业知识,工匠学院里的先进农业设备,也让我们开了眼。”临邑县德平镇种粮大户史金龙说。
魏院长是临邑县富民小麦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魏德东,曾获评“全国劳动模范”。从新农人转变为工匠学院院长,魏德东深有感触,“我们和市县总工会联合成立了新农人劳模工匠学院,把喜欢种地的年轻人聚集到一起,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他说,将进一步发挥传帮带作用,办好农民田间学校,培育更多“新农人”,为乡村振兴加油助力。
工匠学院是凝聚职工创新创效动能的重要平台和阵地。截至目前,德州市已建成“德州工匠学院”、“德能工匠学院”、“德州市新农人劳模工匠学院”等省市县企四级工匠学院共计23家,覆盖化工、电力、农业、电梯产业、机械制造等行业领域。
工匠学院激发了技能人才的创新活力。在德能工匠学院,德州市光明电力服务有限责任公司高级工程师刘建与工作室成员李宁讨论针对“漏电故障快速排查技术”的优化方案。这个方案成功后,将进一步提升电网故障排查效率,预计每年可为电力系统节约维护成本200万元。45岁的刘建从事电力一线工作已28年,去年获评“齐鲁工匠”。目前,在德能工匠学院的引领示范下,培育了45项省部级职工创新成果。
工匠学院的建设,构建起高层次工匠人才培养体系。截至目前,德州已培育大国工匠1名、大国工匠培育对象1名、齐鲁大工匠3名、齐鲁工匠23名、山东手造工匠2名,带动培育各级工匠人才3000余人,逐步形成工匠人才梯队。
“目前,全市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工匠学院建设体系,筹建中的工匠学院有100多家,我们将不断创新,把工匠学院打造成人才梯队的‘加油站’、劳模工匠的‘创新室’、高技能人才的‘孵化器’,让更多的技能人才进入工匠成长通道。”德州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杜朝生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