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 刘璇 摄影 李琪)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将至,扫墓祭祖的传统习俗在传承中悄然焕新。多地民政部门发布倡议书,呼吁以鲜花、绿植、网络祭扫等低碳环保的方式替代传统的焚烧纸钱等行为。随着环保理念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用鲜花、电子蜡烛、网络追思等绿色方式寄托哀思。这种既传承了慎终追远文化传统,又能为城市环境减轻负担的做法,勾勒出一幅文明清明的生动画面。

4月2日,记者走访德城区三八路,发现沿街十几家花店门前,由黄白菊花组成的素雅花束摆放得整整齐齐。紫情花艺店的负责人贺女士介绍,自3月底开始售卖菊花,每天菊花的销量在 300至500支,“预计清明当天销量能突破1000支。”
黄白菊花因其高洁的寓意以及亲民的价格,渐渐成为祭扫的首选。
“鲜花能够自然降解成为肥料,不像塑料花那样难以降解,焚烧塑料花还会污染空气。”贺女士说。
前来购买鲜花的市民张先生表示:“前几年祭扫用的都是塑料花,了解到塑料花的危害后,今年就换成鲜花了。”
除了“鲜花换纸钱”,电子蜡烛取代明火、网络祭扫、栽种纪念树等绿色祭扫方式也日益流行。点点电子蜡烛代替了以往此起彼伏的燃烧火光;“云祭扫”平台让远在千里之外的游子也能实时参与家族祭祀。年轻群体更是创新出挂祈福丝带、录制纪念视频等个性化的祭扫方式。
从“烟火缭绕”到“清风明月”,这场静悄悄的习俗变革背后,是人们环保意识的觉醒,更是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深层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