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雪丽
在银山镇东腊山村,连片的池塘格外醒目,这是一片占地5.33公顷的水产养殖基地。一年来,东平县梦达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负责人孟庆忠引入淡水养殖南美白对虾技术、螃蟹育苗技术,养殖技术不断突破,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今年,我养殖了15亩的南美白对虾,从投放虾苗到养成上市需要3个月左右的时间,一亩产量大约在887斤左右,每亩效益在1.4万元左右,一年能养殖两茬,这样算下来效益还是不错的。”孟庆忠满意地说。
1987年出生的孟庆忠是商老庄乡大安山村人,从小生活在湖边,靠水而生。2006年,他去往东营从事海产品销售、运输,随后成立了东营市梦达水产养殖厂,开始从事南美白对虾养殖。7年时间,他逐渐掌握了养殖技术,积累了一定的人脉和市场资源。
“我的家人都在东平,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不想在外漂泊了,正好乘着县里‘30万亩渔业’的东风回乡创业。”孟庆忠说,与本地青虾、澳洲淡水小龙虾相比,南美白对虾产肉率和产量均更高,“家乡气候好、生态好,特别是水质更好,或许很适合养殖娇贵的南美白对虾。”
“南美白对虾养殖对水质、气温、地势等环境条件都有一定的要求,当时我并不清楚在东平哪个地方适合养。”孟庆忠面临了回乡养虾的第一道难题。2023年,在银山镇政府的帮助下,他选择在地势平坦、水质优良的东腊山村建立养殖基地。
孟庆忠投资100多万元,挖9口池塘,成立东平县梦达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开启了回乡创业之路。他不断摸索养殖技术,严格把控水质、营养、养殖密度等,提升养殖效率,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养殖模式。“养殖了这么久的南美白对虾,我总结出了经验,买回来的虾苗不能直接投入塘里,而要先放在公司的标粗池里进行一个淡化的过渡,这样南美白对虾的成活率就高了。”孟庆忠说。
南美白对虾的产量高、品相好,孟庆忠并不担心销路问题。“我们主要销往东平县城和济南,客户提前预订,再开车来拉。我们养殖的对虾在市场上有很高的认可度。”孟庆忠说。
除南美白对虾外,孟庆忠还通过自己育苗养殖了3.33公顷的螃蟹。“别人养的螃蟹都是买的苗,而我是自己培育的,通过自己育苗能提前做到优胜劣汰,用本地的水育苗,螃蟹苗适应了水质,这样成活率也高。”孟庆忠介绍,他培育了1公顷的螃蟹苗,虽然成本高,但成活率高,产量也就随之提高了。
孟庆忠认为,无论哪个行业,都必须要做出自己的特色,创立自己的品牌。他大胆采取降低种苗投放密度和在水里种植水草的办法,使得基地出产的螃蟹又肥又大。“品质上,螃蟹讲究住‘水草塘’,饮食荤素搭配,吃鲜鱼、饲料和大豆。”在孟庆忠看来,这样养出来的螃蟹肉质更鲜美。
“养好蟹,做良心买卖”一直是孟庆忠的养殖理念。“挑选螃蟹,除了选重量沉、活力足的,还要挑蟹壳青灰有光泽、蟹腿坚硬绒毛厚、蟹肚雪白饱满的,这样的螃蟹才是肉质鲜美、黄肥膏厚的优质蟹。”在分拣螃蟹的过程中,孟庆忠严格把关,确保只有品质优良的螃蟹才能上市。他的养殖基地卖出的螃蟹个大肉鲜、品质优,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返乡创业、发展新兴产业,不仅能带动乡村振兴,也给银山镇的产业发展增添了新亮点、新思路、新活力。水产养殖基地的建成,解决了困扰东腊山村多年的土地撂荒问题,盘活了闲置台面、水面,拓展了渔业发展空间。水产养殖基地通过采用先进的养殖技术,实现了水面的高效利用和废弃物的有效处理,不仅降低了渔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推动了渔业的绿色发展,也实现了村集体增收,带动了周边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现在周边很多养殖户来学习养殖经验,我也希望能带动他们一起养殖虾蟹,通过抱团发展、规模化经营、提供集约化服务等方式,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把零散的种养资源整合起来。”谈及未来打算,孟庆忠表示,希望乘“30万亩渔业”东风,通过扩大虾蟹养殖产业规模、提升养殖技术、打造优质虾蟹品牌等方式,进一步占据市场主动地位,带动更多创业青年回归农村、扎根农村,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