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合作社出口梨果200多个专柜,出口额500多万美元。今年比去年还好,订单在持续增加。”国庆期间,在冠县清水镇刘屯村,果农们正忙着在流水线上给梨果分级打包装箱,德盛果蔬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海德高兴地说,“这几年,俺们村的梨果产销两旺,都出口到了国外。”
而60多年前的刘屯村,却是沙岗遍地、寸草难生。“当时村民把沙子一点点挖出来,然后填上好土,接着种上树,就这样一连干了18年。”刘屯村党支部书记刘灵德说,老支书刘兰盈带领大家平整土地、兴修水利,坚持治沙18年,先后平掉了15个大沙岗、100多个“骆驼腰”,填平了36条大沟,使沙荒地成了林网交错的高产田,全村林木覆盖率超过49%。“现在我们村是沙丘变良田,林木变果园。”刘灵德说,“果树不仅能防风固沙,还能增收致富。”短短十几年,村里发展果树4000亩,成了刘屯人的摇钱树。
近年来,冠县坚持保护优先、修复利用的思路,大力发展沙经济、沙产业,实施“沙化治理+林果经济”的治沙模式,使一个个“沙窝村”成长为“林场村”“果园村”“旅游村”,曾经“大风一刮不见家,庄稼年年被沙压”的风沙区,变成了林果飘香的富民绿洲,让沙地林果发展兼具生态“含绿量”和发展“含金量”的双重底色。
“利用沙土地种植出的梨,色鲜、皮薄、汁多、味甜,非常受欢迎。”从事果品经营30多年的村民刘泉德说,“我们的梨无农残、无药残,外观没有瑕疵。”
作为梨果特色产业村,刘屯村的水果产业兴旺,离不开种植基地、仓储、包装、运输和销售这条产业链,尤其是销售环节,刘屯村人根本不愁。“从采摘到运输环节,都经过了严格的筛选,不达标的果品是不允许出售的。我们的梨除了供应国内市场,还出口国外。”刘灵德说,现在刘屯村的梨已经直通青岛港,销往海外。
眼下,不仅清水镇刘屯村郁郁葱葱,在冠县,从西南向东北延伸达百里的黄河故道两侧村镇,无不树茂林丰,瓜果飘香。在发展“沙经济”壮大乡村富民产业上,当地陆续开展品种改良,从源头提高水果品质,提升梨产品在高端市场的竞争力。同时,通过林果新品种研发、创新工作,不断推进全县林果产业向高质量发展,不仅丰富了群众的“果盘子”,还鼓起了老百姓的“钱袋子”。去年,冠县梨果年产量达17万吨,产值6.1亿元,梨农可支配收入达2.6万元。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建设全国林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这一目标,实施优品种、提品质、强品牌‘3品’行动,健全完善科技研发推广、质量追溯、市场营销、品牌推介四大体系,进一步把林果产业打造成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优势产业,让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冠县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郭峰巍表示。
农村大众报通讯员 许永飞
杜泽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