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季节,青岛西海岸新区大场镇田野里,成熟的玉米正待收获。这一场景,通过数字农业平台的大屏幕可一览无余。
“大屏幕上显示的是全镇基本农业作物分布情况。我们利用3S技术(地理信息技术)搭建了一个农业地理时空数字底座,能收集并处理种植面积、作物种类、生长状态以及产量记录等数据信息。”大场镇工作人员马立铭说,“我们还搭建了汇集全镇农机信息的管理平台,可以实时监测农机注册、运行轨迹、作业状态等信息。”截至目前,平台已汇聚农情、植保、气象等近1500G关键数据,运用卫星遥感、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可动态分析作物长势,科学预测最佳收获期、产量,为全镇农业产业规划布局和结构调整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通过一系列监测设备,包括土壤墒情、环境气象以及苗情监测等装置,实现了对大田作物生长环境的全面监测。这些设备收集的数据会实时上传至云端服务器,通过‘一张图’的形式呈现。这样一来,无论是土壤湿度、气温变化还是作物病害情况,都能一目了然。”大场镇农业农村中心主任张坤说。
据介绍,大场镇打造了青岛首套定制式全程智能化农机作业系统,并引入全市首台潍柴雷沃P7000系列CVT重型智能拖拉机,着力打造3000亩智慧农田。布设40余套土壤墒情监测设备、苗情监测摄像头、气象站、孢子仪等农情监测设备,可持续采集土壤参数、天气状况及病害发生情况等信息。配备140个电磁阀,打造农田地埋式灌溉系统,根据平台提供的信息,可执行精准施肥、节能灌溉,实现了精确灌溉与养分供给。
“所有环节都是自动化完成。我们能够针对不同地块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管理,真正做到因地制宜。现在,每季每亩地平均能节省成本并增加效益超过600元。此外,由于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也更有利于环境保护。”张坤说。
在大场镇同富勤耕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姜永战时常会拿出手机看一下,他的手机小程序汇聚了大场镇数字农业平台的各项实时数据。“从历史病害查询、实时监测分析、预警信息发布到实时报警响应,这简直就是我的‘智慧大脑’。”姜永战说。
面对农业虫害防治难题,大场镇依托农业虫情监测系统,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虫情监测物联设备上报的数据进行定量、定性分析,结合人工智能识别算法做出精准的虫情灾害预警。各种信息和预警会传到小程序中,让农户足不出户就能提前收到虫情预防信息。
据了解,2023年以来,大场镇数字农业平台累计监测20余万亩小麦、玉米等作物,发送各类报警30余次,风险预测准确率达到90%以上,有效降低了病害对农作物的危害,增强了重点时段、重点区域的病害精准防控能力。
农村大众报记者 段书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