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的零散小田已转变为成方连片的“大田”,特色种植产业遍地开花,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今年以来,山东潍坊峡山区持续深化农业改革和创新发展模式,通过“农业三调”——旱涝调平衡、零散调规模、作物调结构,蹚出了一条库区乡村振兴新路。
“以前旱涝无常,收成全靠天。现在水网通了,玉米长得好,丰收在望!”太保庄街道朱马村种植大户肖德福说,今年强降雨虽多,但村里疏通新建沟渠,雨水去得也快。在今年粮食高产实测评审中,他的小麦田还入选了高产典型。
这一切得益于潍坊峡山区全域农田灌排一体化水网的构建。面对旱涝不保收的挑战,该区科学规划,通过“铺管引流+河道清障+沟渠疏浚”的方式,实现全域河流水系与农田水网的互联互通,达到了“旱能浇、涝能排”。这一创新举措,让农民彻底告别“靠天吃饭”的日子。
截至目前,潍坊峡山区已完成300余公里农田灌排渠道勘测,新建改建各类水利设施60余座,地表水存蓄能力提升10%。同时,通过供水保障、防洪提升、水生态保护等工程,不断优化水资源配置,增强水旱灾害防御能力。
土地碎片化、农村空心化曾是制约潍坊峡山区农业发展的瓶颈。为此,该区大力推行土地流转政策,探索“土地流转+农事托管+集体经营”的立体发展模式。通过出台优惠政策、加强政策宣传、发挥基层首创精神等措施,成功推动了土地向种植大户、农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流转。
岞山街道颜家庄村就是土地流转的典范。该村仅用5天时间就流转土地1006亩,全村1960亩耕地实现了全域流转。流转后的土地由4个种植大户统一经营,实现了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村民每亩收益达1000元,村集体每年增收30余万元。今年以来,潍坊峡山区新增土地流转面积3.26万亩、大田托管面积1.24万亩,发展培育新型经营主体35个,成立强村公司96家,辐射带动2.7万农户增收致富。
在推进土地流转的同时,潍坊峡山区还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产业。盛峡韭菜、禄牌有机姜、丰年年蓝莓等10多个设施农业品牌相继涌现,开辟了以销定产、抱团展销、借船出海等新型销售路径,助推周边村民大幅增收。在潍坊峡山区丰年年数字农业种植园里,蓝莓产业蓬勃发展,这些蓝莓主要销往南方市场,每斤能卖到近百元。目前,种植园年产蓝莓100余吨,年产值近2000万元,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潍坊峡山区还注重科技支撑和品牌打造,通过与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合作、举办农产品展销会、开展评比活动、直播带货等方式,进一步提升农产品品质和品牌知名度,拓宽销售渠道。
在潍坊峡山区这场农业转型的浪潮中,基层党组织发挥了关键作用。以王家庄街道林家营村为例,面对2022年强降雨造成的灾害,村党支部带领全村全员齐心协力,成功实施了水网疏通工程,为韭菜等特色产业保驾护航。
太保庄街道新河头村则是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开展集体经营的典型。该村党支部领办成立了硕康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1100余亩。此举增产显著,粮食平均亩产从300公斤提升到550公斤,2023年合作社年纯利50万元,村集体增收12万元,村民增收分红共26万元。土地流转既提效又促就业,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农民,通过工厂打工,实现了多元增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