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建新 本报通讯员 李勇 摄影报道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乘船在微山县的独山湖上行驶,水下一米多深的“森林”美景一览无余,水上万顷碧波的湖面令人沉醉。随着微山湖生物多样化“家底”的丰厚性增长,数字渔业“示范领跑”、“人才赋能”推进全产业链提升……
近年来,微山县坚持从“生态绿”的实践出发,把“一水一渔”优势加快塑造为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向生态、品牌、产业化的方向转型升级,让“一湖清水”“北方渔仓”的微山农渔名片愈发响亮。去年,微山县渔业经济总产值突破86亿元。今年1至6月,水产品产量达到33184吨,同比上涨6.09%。其中捕捞460吨,养殖32724吨。
一湖清水,保持发展“生态底色”。今年4月,山东省首个以生物多样性为主题的生态体验场所落户微山。为确保一泓清水北上,微山县在全国率先建立边界河湖治理“五联”机制,在全省率先落实南四湖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坚持修复优先,连续19年“放鱼养水”。2023年,县域南水北调干线、6个国控断面、20条入湖河流水质优良比例首次达到“三个100%”,水质连续20年改善。通过实施退渔还湖、增殖放流等工程,如今微山湖生物多样性越来越丰富,仅鸟类就达200多种,曾绝迹多年的水雉、白枕鹤、东方白鹳等珍稀鸟类重现,水中活化石“桃花水母”在古运河支流被发现,“鸟中大熊猫”震旦鸦雀和全球极危物种青头潜鸭在微山湖繁衍生息,绝迹多年的银鱼、鳜鱼、毛刀鱼等鱼类重新出现。
科技助力,品牌赋能“示范领跑”。依托省级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基地,与宋微波院士合作,成立了微山湖湿地生物多样性院士工作站;与桂建芳院士及其团队合作,建立科研成果转化基地;与陈松林院士签订合作协议,共建鱼类遗传育种院士工作室;与刘鹰院士合作,建立了工业化水产养殖智能装备研发中心。发挥“渔业科技小院”的作用,重点培育微山县南四湖渔业有限公司、山东微山湖韵现代渔业庄园有限公司、山东省天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种业企业5家。制定品牌发展规划,实施微山湖大闸蟹“五统一”工程,带动3万余人增收致富。微山湖大闸蟹上榜第三批“好品山东”品牌名单,每年举办“微山湖小龙虾美食节”“微山湖大闸蟹文化节”,在中央、省、市新闻媒体投放品牌宣传广告,赴北京、上海、济南等大中城市开展推介活动,“好水出好鱼 好渔在微山”“让世界品味中国蟹”等生态品牌形象深入人心。探索“电商+渔业”融合发展,实现由“按斤出售”到“按只销售”的转变,不断提高微山县渔湖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品牌附加值。2023年,实现渔湖产品网络零售额1.73亿元,微山湖大闸蟹品牌价值达到95.26亿元。
产业提升,打造中国“北方渔仓”。坚持规划引领,实施生态改造,发展“按揭渔业”,架构起北部为中国乌鳢之乡、南部为中国河蟹之乡、中部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的中国“北方渔仓”。《微山:信息化助力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提质增效》成功入选国家《数字乡村建设指南2.0》,全省唯一,实现了从传统渔业到数字渔业的转变。微山湖现代渔业产业园区内有国内最为先进的、用机器人管理的智慧养鱼车间,年育苗能力达50亿尾。全县已累计实施5万亩渔业养殖池塘生态化改造,重点示范推广藕虾综合种养、鱼虾蟹混养等五种生态养殖模式,成为“乡村振兴 渔业领航”的强力引擎。在产业融合发展上,围绕“强链、补链、延链”,做大做强微山湖“好品湖鱼”全产业链,培育壮大渔湖产业集群。去年,微山县渔业养殖面积达26.2万亩、产量14.57万吨,渔业品牌价值达200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