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下午开始的暴雨和大风,让东营市河口区义和镇商会会长、河口区田园农业生产资料服务中心总经理陈建民的心一直揪着。义和镇承接了盐碱地种植金海188玉米项目,在多个村庄种植了1.1万亩玉米,这些玉米能扛过这次暴风雨吗?
从27日上午开始,陈建民陆续收到了各村的反馈。
草场村村民邓乃杰种植了40亩金海188玉米,前期长势良好,他打来电话说:“我刚去地里看了,基本没有倒伏的,初步估计今年比去年能增产200斤以上。”
义和镇九丰农业科技示范园负责人张建朋也打来电话:“我们种植了500亩金海188玉米,好多年没看到这么好长势的玉米了。”
为确保这个玉米种植项目顺利进行,义和镇以水肥精准调控为保障,系统集成土地精细耕整、病虫草害防控、机械精准收获等调控关键技术,并通过培训和交流学习,提升种植大户和合作社管理水平,推动玉米种植任务完成。
“要不是这两天下雨,我种的甘薯就可以收获了。盐碱地上的甘薯品质好、产量高,西瓜红亩产到了6000多斤,哈密亩产5000多斤,去年这两个甘薯品种的批发价是1.3元-1.5元。去年10月由省内甘薯专家牵头的‘甘薯耐盐碱品种(品系)筛选试验’验收观摩会上,我们种植的济薯26以亩产7984.2斤再次刷新盐碱地鲜食甘薯高产纪录。”河口区义和镇慧海家庭农场负责人李慧说。
今年,慧海家庭农场种植了600多亩甘薯,还带动周边村民种植甘薯3000多亩。为了更好地改良土壤,让盐碱地有更高的收成,李慧还自己研发了专利产品——高精度卫星导航平地机和深松机等农机具。他说:“特别是深松机,能在不破坏土壤结构的基础上,松动60厘米的土层,为压盐碱提产量提供了技术支撑。”
阳光下的义和镇寿光村外的盐碱试验田里,渤海圣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科研主管房姝婷正忙着进行耐盐碱大豆杂交实验。圣丰种业按照“育繁推”一体化建设思路,投资3000万元打造了黄河三角洲耐盐碱大豆产业创新中心,配备综合实验楼、种子分拣加工车间、生物育种及分子育种实验室等功能室,开展耐盐碱大豆新品种研发、良种繁育推广、惠农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工作。“目前公司已经申报并入选一个国家级大豆新品种、两个省级新品种。计划到2025年发展耐盐碱豆种基地2万亩,年加工培育优质耐盐碱豆种500万斤。”房姝婷介绍。
河口区深入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向盐碱地要粮要效益。义和镇聚力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并实现率先突破,围绕盐碱地改良、改种适地、特色产业发展,让更多盐碱地产出优质农产品,向昔日白茫茫的盐碱地,要来金灿灿的“丰收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