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湾镇深入推进“联村共富”工程,聚焦抓党建引领、抓产业发展、抓社会治理,探索系统化、规模化、网格化“三化”模式新路径,推动组织联建、产业联兴、治理联管,促进各村抱团发展,蹚出一条推动强村富民的发展新路径。
组织联建系统化抓统筹
片区联建。按照“地缘相近、禀赋相似、产业相关”原则,以西谷刘等芦苇产业强村为核心,试点打造刘李芦苇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片区设立乡村振兴服务站,负责辖村乡村振兴综合协调、政策落实、基层治理等工作,联合研究解决村庄规划、政策资金利用等大小事项30余项。区域联动。创新党组织设置,依托乡村振兴服务站成立联合党委,由包片领导兼任党委书记,设委员19名,由各村的党支部书记兼任。通过党组织引领统筹开展企业与村之间、村与村之间、合作社与合作社之间的结对帮带,推动党组织、经济组织、服务组织“三组合一”,实现资源同享、工作同推、困难同解,形成了统筹兼顾、一体运作的区域联动发展体。运转联席。制定议事决策、工作例会等制度,不定期组织联合党委联席会议,共同商议解决联建村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确保联建片区党组织运行制度化、规范化。开展乡村振兴服务站人员专项招录,以提供公益性岗位等方式招聘7名优秀人才到服务站任职或兼职。开展基层党建基础建设攻坚行动,通过淬火工程、擂台比武、民主议政,培养村级后备干部50余名,回引6名在外青年回乡创业。
产业联兴规模化促发展
联合发展产业。制定《水湾镇苇帘产业五年规划》,将“联村共富”发展模式纳入芦苇产业发展规划,细化分解目标任务,纳入全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综合考核,先后召开产业发展专题会议12次。成立苇帘产业协会,吸纳苇子收购、苇帘加工生产、销售等行业60余个市场主体加入,进一步规范苇帘生产。同时,注册“龙腾”牌苇帘商标,全镇苇帘使用同一商标,由协会统一指导销售,有效避免无序竞争。联建产业基地。镇党委发动东刘、李刘、康刘等19个村利用中央财政帮扶、省派第一书记帮扶、乡村振兴衔接等资金1148万元,共同投资建设乡村振兴芦苇产业园项目,该项目占地18.5亩,分别建设7200㎡、5000㎡厂房两处,厂房屋顶建设光伏发电项目1.24mw,新建产业道路800m。项目采取“微工厂+光伏”的模式运营,总体年收益可达118万元,厂房项目投资村年增收4万元左右,光伏项目投资村年增收15万元左右。联接村企利益。签订强企联村帮扶协议,将共富工厂整体租赁给高升工艺品有限公司运营,抓好“1+N”即1个龙头企业、“N”个最小单元标准化规模基地,企业与各村、户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结机制。同时公司提供全程技术指导、人才培训和销售支持,累计带动就业180余人,有效解决周边15个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帮助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实现集体、群众“双增收”。
治理联管网格化提效能
资源联享。打造“一站式”综合服务阵地,整合便民服务大厅、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村级活动场所、农家书屋等场地资源,通过联办培训班、“孝德讲堂”,整合联建村志愿服务力量,组建100余人联合志愿服务,跨村开展“文化下乡”“文明家庭评选”“好婆婆、好媳妇评选”等各类特色活动80余次,服务群众1500多人次,促进村风民风不断转变。治理联抓。实施全科大网格治理提升工程,构建“服务站大网格+村级小网格+街巷微网格”三级网格体系,深入推动“干部包村、党员联户”行动,班子成员包保办事处、每名党员干部联系5家农户,主动走近群众,靠前解决问题,确保“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不断融洽党群干群关系。矛盾联调。实现村级调解室全覆盖,把片区内小活动室、小矛调室、小爱心超市等“小服务”连点成面,引导群众通过非诉讼途径化解矛盾纠纷。延伸调解触角,设置苇帘行业人民调解委员会,将苇帘上下游经销商、货车司机、农户、律师等多领域人员吸纳为志愿者,每年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40余次,化解债务纠纷、合同纠纷26起,以成本低、对抗性弱的特点取得了良好社会和经济效益。(徐希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