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斐 马锐青
走进兖州区漕河镇管口新村,宽阔整洁的村庄街道、整齐划一的特色庭院、景色宜人的绿地广场,让记者真切地感受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给这里带来的巨大变化。波光粼粼,柳絮飘飘,绿树繁花间,村民们谈笑风生,勾勒出一派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色。
管口新村位于兖州区西北,是一个以小麦、玉米、大豆种植为主的传统农业村。正如村党委书记王法义所说:“当时我们村除了土地,什么都没有。如何盘活土地资源是当务之急,也是摆脱穷、差、乱的关键。”村两委成员很快达成共识:乡村要振兴,党组织引领是根本,只有聚焦基层党组织建设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才能走出“向组织力要生产力、要乡村振兴支撑力”的新路径。五年来,管口新村通过推进土地流转、做活土地文章,深耕粮食产业、壮大集体经济,让全体村民共享改革红利。村集体收入由零资产、有债务的情况下,转变为公司年纯盈利200余万元,带动村民增收500万元以上,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83万元。
这几年,在王法义的带领下,管口新村以整合土地承包经营权为最大资源,以国家级扶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试点项目为契机,联农户、联技术、联市场、联社会资本,高标准打造强村富民产业,成为山东省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示范村。面对“没人、没钱、没资源”的情况,2017年,管口新村先后召开土地流转会议30余次,流转土地1300余亩。随后,由党支部发起,管口新村注册成立了春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股权设置上,村支部以村集体资产入股,占股60%,村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占股40%。
一座座蔬菜大棚,连片开发的特色种植,实现了村强民富。“我家里原来种着10多亩地,前几年完全包给村里了,每年每亩有1200元的收入。”管口新村村民郭宗芝说,土地承包出去以后,解放了家里的劳动力,丈夫目前在工厂打工,每年收入10多万元,自己在村集体种植的大棚里干活,每天也有80元左右的收入。如今的管口新村,一派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景象,绘就了一幅乡村振兴新画卷。
为突破单村发展瓶颈、畅通资产运营,漕河镇聚焦基层党组织建设,以合作社产业联盟为抓手,抢抓乡村振兴战略机遇期、政策叠加期,持续加大投入,夯实巩固以优质商品粮为主体的产业基础,以科技创新驱动合作社产业联盟做大做强,探索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路径。漕河镇党委、政府以村集体领办合作社为基础,采取量化考核、资金奖励等多种办法推进土地流转,9个村共计流转土地1万余亩,并将土地、资金、人才等资源优化组合,开展适度规模化生产,树立新理念、改良新品种、应用新技术,推动农业新旧动能加速转换,产业联盟迅速成长,初步实现了“富民强村”的愿景。片区9个村原来全部为集体经济薄弱村,如今5个村达到10万元以上,2个村达到50万元以上,2个村达到80万元以上,均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大幅度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