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桂建明
乡村如何振兴,是摆在每个农业农村工作者面前的考题。
每个乡村都有自己的禀赋,其乡村振兴之路,必定各不相同,无法照抄照搬。
“我们推行‘一村一块田’改革试点,是基于当地实际做出的选择。”高青县青城镇党委书记杨国华介绍,该镇各村多数村民处在打工、种地两头顾的状态,农民老龄化、村庄空心化问题严重,一家一户种植模式导致土地碎片化,机械化率不高,大机械更是难派上用场,多数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有名无实,发展集体经济缺少发力点,乡村振兴亟需破题。
高青县青城镇“一村一块田”改革,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要求,推动各村依托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流转村民手中的小块土地,小田并大田,连片成方,实施农业规模化运营,实现耕地增加、粮食增产、农民增收、集体增强。
小田并大田 村村有高招
高青县青城镇“一村一块田”改革试点,去年夏天在全镇26个行政村同步推开。由于各村政策灵活,“小田并大田”在村民中影响越来越大,奠定了进一步推进的良好基础。
麦苗青青,流水潺潺。3月21日,高青县青城镇庵东村村民孙京刚正在为小麦浇水。他平常在县城打工,农忙时回来种地。“剩下这3亩地,小麦收了后,我再流转给合作社,省心。”去年夏天,孙京刚把一块5亩的土地,与邻地凑整,以每亩900元流转给了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尝到了甜头。
庵东行政村党支部书记张明刚告诉记者,该村的“一村一块田”改革试点,首轮在北孙家自然村展开,先在常年在外打工不想种地和年老体弱种不动地的村民中宣传,很快就流转了45户140.5亩,拿到手16块,通过与村民换地,拼成了3块。随着宣传推进,去年秋后种小麦时,流转量达到了147户566亩。张明刚预计,抛去成本,今年这季566亩小麦,至少收入11万元,收获后合作社、村集体、农户将按照1:5:4的比例分红。
为让“一村一块田”改革顺利推行,青城镇规范了土地流转程序,出台扶持政策,对各村新增连片流转土地按面积进行奖励,进一步打破行政村、自然村界限,推动土地“成方连片”。各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向村民承诺,土地承包权、所有权及承包面积不变,保证村民利益不受损失,消除村民顾虑。针对部分村民和种粮大户土地情节深、不愿并的情况,通过换地、划定自种地、协商共种等办法予以解决。为解决合作社启动资金问题,青城镇与高青农商银行进行深度合作,该行创新推出“青城镇一村一块田专项金融扶持方案”,向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放贷款,去年到位860万元。
张明刚说,为推进小田并大田,村里出台了办法,村民地块邻近的拼成一块地流转,流转20亩以下的,流转费800元一亩;20亩至50亩的,流转费900元一亩;50亩以上的,1000元一亩。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贷款80万元,提前为村民支付流转费。
“有了分红,村民工作就更好做了,行政村下属5个自然村4000亩地,夏天种玉米时,预计流转量可以达到1000亩。”张明刚底气十足。
张巩田村党支部书记张卫刚告诉记者,种粮大户整合村民土地的能力差,土地很难连成片。为动员种粮大户加入合作社,村里约定,他们加入合作社享受种地纯收益20%的分红,另外,优先聘请种粮大户为合作社提供管理、农技等服务,另外给费用,让他们才尽其用,成为合作社的合伙人。
目前,青城镇流转土地新增23367亩,田块拆零并整16659亩。预计今夏种玉米时,全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还将新增流转土地10000亩,“一村一块田”的构想在今年年底基本实现。
小田并大田 粮食更安全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全力抓好粮食生产,稳住面积、主攻单产、力争多增产,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高青县青城镇“一村一块田”改革,让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在实践中落地生根。
“现在种地的农民,多数在五六十岁,年轻人一部分考学出去工作了,更多的选择出去打工挣钱,会种地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许多人担心以后‘谁来种粮’。”高青县青城镇党委委员周笛告诉记者,“一村一块田”改革后,这个问题迎刃而解,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替村民种地,村民享受流转费和分红。
青城镇各村,平均起来一人2亩多地,一家四口人,手上至少4块地,还在不同的位置。“小田并大田后,以前的地界子,就是田埂,都去掉了,机耕路也进行整合,可耕地面积增加了。”周笛介绍,该镇西五合村冬小麦流转了1685亩,共增加土地26.96亩。
先流转,再建设。青城镇在大田块上进行地力提升、节水灌溉、数字技术应用等,计划打造2.6万亩高标准农田,预计每亩减少化肥用量约12%,增产约5%,节约成本300元。
“‘小田并大田’后,地块大了,机耕、播种、浇水、飞防、收割等,大型机械都用得上。在镇里支持下,各村合作社联合起来,统一请高青县农业农村局农技人员来指导生产,统一从厂家采购农资,种出来的粮食,产量和品质有了保证,成本也降低了。镇里联系鲁旺集团解决粮食收获后烘干难问题,协调当地粮食加工企业鲁星面粉与合作社签订粮食产销合作协议,鼓励合作社产出好粮卖上好价。”周笛说。
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强调,粮食生产要抓面积提产能,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全力打造沿黄“齐鲁粮仓”。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指出,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是建设农业强市的头等大事。
小田并大田,粮食更安全。高青县青城镇“一村一块田”改革,增加了可耕地面积,提升了机械化率,解决了随着农民老龄化带来的“谁来种粮”等影响粮食安全的难题,提升了农业产业化规模效应,有效夯实了粮食安全的基础,可以说,该项改革为打造沿黄“齐鲁粮仓”贡献了青城经验。
“一村一块田” 开启振兴路
“一村一块田”改革,是青城镇开启乡村振兴的钥匙。
村民增收有了前提。党支部领办合作社通过集体化流转,替农民种地,打破了农民和土地的双向束缚。土地集中连片,流转均价由每亩450元提高到900元,农民收益增加明显。农民外出打工或在合作社务工,在流转费和分红之外,挣一份工资收入。
村集体增收有了路径。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规模化经营提高的效益,一部分转化为村集体收入,预计今年全镇村集体增收超过600万元。张明刚说,去年该村实际可支配收入只有不到1万元,预计今年底村集体经济纯收入能达到20万元。村集体收入增加了,村里各项公共开支就有了保障,乡村五大振兴有了进一步运作的基础。
产业发展有了基础。土地连片,从全镇层面实现农业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镇里将顺势引导,发展农机合作社等社会化服务组织;秸秆集中回收量增大,推广应用“秸秆养牛-过腹还田”的种养循环模式,引导合作社发展养殖业。
青城镇在谋划着一局更大的棋,“一村一块田”构想基本实现后,行政村下属各自然村的多数村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不种地了,原有的村落就可以统一规划到行政村,提升居住环境,满足品质民生需求。腾出的宅基地,用来发展乡村产业,引领乡村全面振兴。
在此基础上,青城镇鼓励行政村适度往镇域方向聚集,提升镇域经济的集中度和发展潜力,着力小城镇发展。青城镇已建成占地100亩的黄河食品产业园,拉长产业链条,发展粮食加工等产业,提高粮食产品附加值。引导村民在产业园就近就业,过上“下楼上班,下班上楼”的城镇生活。据介绍,去年7月,该产业园引进河北石家庄同福集团建设馒头加工厂,现在每天生产馒头16万个,除本地销售外,还卖到济南、滨州等地。该镇青平社区,就是瞄准土地流转后的村民“二次就业”的需求,对接园业企业招工需要,村民搬入社区即可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一步活,全局活。
“高青县青城镇‘一村一块田’改革,唤醒乡村‘沉睡资产’,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绘就产业振兴蓝图,走出一条符合自身特点的乡村振兴路子,对许多以农业种植为主、基础薄弱的乡村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市农业农村局党委书记、局长,市乡村振兴局局长杨溯易说。
改革创新,让青城镇乡村振兴的步伐,沉稳而坚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