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姜 斌
本报通讯员 张振华 李乐
近日,记者沿黄河大堤驱车驶入博兴县乔庄镇,放眼望去,犹如调色盘般的块块虾塘,一个接一个地向远方延伸。乔庄镇素有“江北鱼米之乡”的美誉,也被评为“中国白对虾生态养殖第一镇”。这些年,乔庄镇的不少村庄通过在盐碱地里养殖南美白对虾,从贫穷落后逐步走向了富裕。
小心翼翼地提起料台,池面水花翻涌,一只只活蹦乱跳的小虾弓着身子跃出水面,灰白色的虾身上泛着点点波光。“咱这虾,吃料好,个头大,这个池子占地2亩多,今年7月20日收了头茬虾,出了2300多斤,收了头茬接着养第二茬。我的四个虾池,头茬虾大约收入了10万块钱。”干过建材行业,卖过红酒的盖江涛,2012年回乡养起对虾,如今靠着这尾尾对虾,过上了安定富裕的小日子。
“我们村的土地大都是盐碱涝洼地,泛白的地上原来都是一片片的芦苇。村民尝试种植小麦、棉花、水稻,但都以失败告终。”乔庄镇三合村党支部书记李志中说,过去,守着低洼涝碱地,乔庄人种水稻、棉花、冬枣,但效益低。2001年,乔庄镇调整产业结构,引进南美白对虾品种,利用地下微咸水资源发展水产养殖。2006年以来,全镇推行以奖代补,对连片成方开发200亩以上的村,给予1万元以上的奖励,并协调农信社为虾农提供小额贴息贷款,实事办到了群众心坎里,虾农增收致富有了坚强后盾。
“不改变,只能继续受穷。我们村邻近黄河,盐碱地里挖出的坑塘中有半米多深的水。这水含盐量高,适合养殖南美白对虾。于是,2004年,在镇政府的引导下,我们开始摸索在盐碱地里挖塘养虾。经过多次失败,最终发现,小虾苗要先经过淡化处理,再放到大棚里的虾池养30天左右,然后才能放在盐碱地里挖的露天虾塘里。”李志中说,“现在村里每家每户都有虾池。村民靠养虾都富起来了。”
养好虾,技术是关键。2012年,博兴县以渔业科技入户工程为抓手,培养科技指导员入户传授养殖技术。盖江涛介绍:“镇上还推广科学养殖模式,如今亩产达2000斤,产量是原来的5倍多。”“6名技术员都是大学生,查看虾苗用显微镜,检验水体用专业的水质检测仪……”乔庄镇旭升水产公司负责人徐聪说。如今,乔庄镇虾农的养殖模式开始由一年一茬变成一年两茬,科技水平越来越高。
既要技术规范化,还要产业规模化。博兴县集中连片开发乔庄镇盐碱地,配套水利工程,改造道路管网,打造现代渔业园区。采用封闭式养殖,不外排废水,不使用抗生素,只用有益微生物等方法调节,乔庄镇养出了鲜嫩肥美的“生态虾”。
随着养殖经验的积累和技术的提升,当地南美白对虾养殖规模逐年扩大和效益逐年提升,对虾养殖已成为乔庄镇的主导产业。从虾苗淡化、饲料供应、病害防治到产品销售、冷储加工,产业链条逐步完善成熟,虾农的收入也稳步增加。李志中说:“现在我们的虾根本不愁销路,就怕产量低不够卖。”每到对虾收获季节,很多货车就停在养殖户的虾塘边,一筐筐大虾运往全国各地。这是虾农最高兴的时候。李志中有8个虾池,去年收入20多万元。
目前,乔庄镇对虾养殖面积由最初的不足400亩扩大到3.5万亩,全镇南美白对虾虾池达到1.2万个,养虾户3200多个,超千亩的养殖基地11个;产量由亩产均值200公斤提高到1000公斤;效益由原先的亩纯收入3000元提升到现在的1.8万元;虾苗淡化企业36家,年供苗能力20亿尾,水产养殖合作社29家,渔业投入品经营业户260余家,水产品加工企业2家,年存储能力3000吨。“2020年全镇养虾产值突破10亿元,虾农人均收入2.8万元,66个村的村集体经济全部突破3万元。”乔庄镇镇长刘文礼说。
今年,乔庄镇与青岛农业大学乡村振兴规划研究院签订合作协议,编制了突出乔庄特色可实施、能落地的乡村振兴实施方案;突出产业优势,专门委托中国渔业协会专家委员会为乔庄南美白对虾产业出谋划策,编制产业发展规划。根据规划,到2025年,乔庄镇南美白对虾养殖面积保持在3.5万亩,重点打造相对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养殖基地,品牌白对虾贡献率达到80%以上,良种覆盖率超过98%,行业总产值达到20亿元。使乔庄镇成为全县现代渔业发展的集中区和示范区,全省最大的南美白对虾产业基地。 |